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齿轮测量技术与仪器的发展及现状 | 第10-13页 |
1.2.1 齿轮测量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第10-11页 |
1.2.2 齿轮测量仪器的发展及现状 | 第11-12页 |
1.2.3 极坐标法测量原理的提出和现状 | 第12-13页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渐开线齿轮的极坐标测量原理 | 第15-28页 |
2.1 渐开线齿廓曲线 | 第15-17页 |
2.1.1 渐开线的形成和性质 | 第15-16页 |
2.1.2 渐开线的方程式 | 第16-17页 |
2.2 极坐标法与法线极坐标法 | 第17-18页 |
2.3 偏距变化的极坐标法测量渐开线齿廓的数学模型 | 第18-28页 |
2.3.1 极坐标法测量渐开线齿廓的基本数学模型 | 第18-20页 |
2.3.2 偏距变化的极坐标法测量渐开线齿廓的数学模型 | 第20-23页 |
2.3.3 测头半径的补偿 | 第23-25页 |
2.3.4 齿形测量范围的确定 | 第25页 |
2.3.5 采样点的选取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极坐标法测量渐开线齿廓的测量误差分析 | 第28-38页 |
3.1 偏距变化情况下测量误差的分析与补偿 | 第28-32页 |
3.1.1 偏距变化的极坐标法测量控制方案的设计 | 第28-29页 |
3.1.2 偏距变化引入的测量误差分析 | 第29-30页 |
3.1.3 控制系统误差的分析 | 第30-31页 |
3.1.4 偏距变化的测量控制方案中误差的补偿 | 第31-32页 |
3.2 偏距不变情况下测量误差的分析与补偿 | 第32-34页 |
3.2.1 偏距不变的极坐标法测量控制方案的设计 | 第32-34页 |
3.2.2 偏距不变的测量控制方案中误差的分析与补偿 | 第34页 |
3.3 产生测量误差的其他因素分析 | 第34-38页 |
3.3.1 长度和角度基准误差的影响 | 第35页 |
3.3.2 起测点误差的影响 | 第35-38页 |
第四章 齿轮测量中安装偏心的补偿 | 第38-48页 |
4.1 安装偏心的测定 | 第38-40页 |
4.2 安装偏心与啮合线增量的关系 | 第40-41页 |
4.3 补偿安装偏心产生的齿形偏差的数学模型 | 第41-44页 |
4.3.1 测量基准圆、起测圆的确定及其引入误差的分析 | 第41-43页 |
4.3.2 安装偏心产生的齿形偏差的数学模型 | 第43页 |
4.3.3 补偿安装偏心的数学模型 | 第43-44页 |
4.4 补偿安装偏心引起的齿距偏差的数学模型 | 第44-46页 |
4.4.1 安装偏心产生的齿距累积总偏差与单个齿距偏差 | 第44-46页 |
4.4.2 补偿安装偏心引起的齿距累积总偏差和单个齿距偏差 | 第46页 |
4.5 安装偏心引起的啮合线增量的数学模型的应用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测量与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48-65页 |
5.1 总体方案设计 | 第48-51页 |
5.1.1 测控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 第48-50页 |
5.1.2 测控系统总体方案 | 第50-51页 |
5.2 硬件电路设计 | 第51-63页 |
5.2.1 DSP模块及其外围电路 | 第51-53页 |
5.2.2 FPGA模块及其外围电路 | 第53-56页 |
5.2.3 电机控制电路的设计 | 第56-59页 |
5.2.4 A/D转换电路 | 第59-60页 |
5.2.5 以太网通信电路 | 第60-61页 |
5.2.6 保护电路 | 第61-62页 |
5.2.7 光栅信号的转换电路 | 第62-63页 |
5.3 两轴联动的实现及其数据采集流程图 | 第63-65页 |
第六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65-74页 |
6.1 极坐标法测量精度实验 | 第65-70页 |
6.1.1 测量渐开线样板左齿面 | 第65-68页 |
6.1.2 极坐标法测量渐开线样板右齿 | 第68-70页 |
6.1.3 结果分析 | 第70页 |
6.2 大齿轮测量中补偿安装偏心产生的齿轮误差的实验 | 第70-74页 |
6.2.1 安装偏心的测定 | 第70-71页 |
6.2.2 测量渐开线样板 | 第71-72页 |
6.2.3 测量标准齿轮 | 第72-7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74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