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1 烟叶陈化概论 | 第10-11页 |
1.1.1 烟叶陈化定义 | 第10页 |
1.1.2 烟叶陈化机理 | 第10-11页 |
1.1.3 烟叶陈化作用 | 第11页 |
1.2 烟叶陈化微生物及其应用 | 第11-15页 |
1.2.1 陈化烟叶微生物区系 | 第11-13页 |
1.2.2 烟叶陈化增香提质常用微生物 | 第13-14页 |
1.2.3 烟叶增香提质微生物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 微生物陈化烟叶主要致香成分的研究 | 第15-17页 |
1.3.1 新植二烯 | 第15-16页 |
1.3.2 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 | 第16页 |
1.3.3 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 | 第16页 |
1.3.4 美拉德反应产物 | 第16-17页 |
1.3.5 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产物 | 第17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烟叶增香提质优势微生物的筛选 | 第18-36页 |
2.1 前言 | 第18页 |
2.2 材料 | 第18-19页 |
2.2.1 筛菌烟样 | 第18页 |
2.2.2 培养基 | 第18-19页 |
2.2.3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2.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9页 |
2.3 方法 | 第19-22页 |
2.3.1 筛菌烟样的采集及处理 | 第19页 |
2.3.2 烟叶增香提质细菌的分离纯化 | 第19-20页 |
2.3.3 烟叶增香提质细菌初筛 | 第20页 |
2.3.4 烟叶增香提质细菌复筛 | 第20页 |
2.3.5 生理生化鉴定试验 | 第20页 |
2.3.6 16S rRNA鉴定 | 第20-21页 |
2.3.7 增香提质细菌的培养基优化 | 第21-22页 |
2.3.8 增香提质细菌的培养条件优化 | 第22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2-35页 |
2.4.1 增香提质细菌的筛选 | 第22-26页 |
2.4.2 增香提质细菌的鉴定 | 第26-27页 |
2.4.3 高地芽胞杆菌D2培养基优化 | 第27-31页 |
2.4.4 高地芽胞杆菌D2摇瓶发酵条件优化 | 第31-35页 |
2.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增香提质微生物陈化烤烟上部烟叶 | 第36-45页 |
3.1 前言 | 第36页 |
3.2 材料 | 第36-37页 |
3.2.1 菌种 | 第36页 |
3.2.2 培养基 | 第36页 |
3.2.3 待陈化烟叶 | 第36页 |
3.2.4 主要试剂 | 第36-37页 |
3.2.5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7页 |
3.3 方法 | 第37-38页 |
3.3.1 高地芽胞杆菌D2和解淀粉芽胞杆菌P1复配陈化烤烟上部烟叶 | 第37页 |
3.3.2 高地芽胞杆菌D2和解淀粉芽胞杆菌P1复配陈化烤烟上部烟叶中试 | 第37-38页 |
3.3.3 评吸评价 | 第38页 |
3.3.4 常规化学组分测定 | 第38页 |
3.3.5 香气成分GC/MS分析 | 第38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3.4.1 人工陈化烤烟上部烟叶微生物复配比例的优化 | 第38-39页 |
3.4.2 高地芽胞杆菌D2和解淀粉芽胞杆菌P1陈化烤烟上部烟叶效果评价 | 第39-40页 |
3.4.3 微生物复配人工陈化烤烟上部烟叶中试研究 | 第40-41页 |
3.4.4 微生物陈化烤烟上部烟叶挥发性香气分析 | 第41-44页 |
3.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烟叶陈化程度的快速测定及分析 | 第45-61页 |
4.1 前言 | 第45页 |
4.2 材料 | 第45页 |
4.2.1 不同陈化程度的烤烟烟叶 | 第45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4.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5页 |
4.3 方法 | 第45-46页 |
4.3.1 烟叶水浸液的制备 | 第45-46页 |
4.3.2 烟叶水浸液碘值体系的确立 | 第46页 |
4.3.3 不同产地的烟样碘值吸光度的测定及分析 | 第46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6-59页 |
4.4.1 烟叶水浸液碘值体系的确立 | 第46-47页 |
4.4.2 烟叶样品的pH值和碘值吸光度的测定 | 第47-49页 |
4.4.3 烟样的pH值和碘值吸光度值随时间变化规律 | 第49-50页 |
4.4.4 15个产地的烟样的碘值吸光度的分析 | 第50-58页 |
4.4.5 15个产地的烟样的碘值吸光度与评吸结果相关性分析 | 第58-59页 |
4.5 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结论 | 第61页 |
5.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