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论微博公共领域的构建--以新浪微博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1-19页
第1章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第19-26页
    1.1 哈贝马斯论公共领域的三种类型第19-21页
    1.2 公共领域的组成与基本功能第21-23页
        1.2.1 公共领域的组成第21-22页
        1.2.2 公共领域的基本功能第22-23页
    1.3 批判性、公共性和交往理性——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石第23-26页
        1.3.1 批判性第23-24页
        1.3.2 公共性第24页
        1.3.3 交往理性第24-26页
第2章 中国“公共领域”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第26-34页
    2.1 中国“公共领域”的历史传统第26-30页
        2.1.1 儒家思想为构建中国公共领域提供思想基础第26-27页
        2.1.2 “士”文化体现了独立性和批判性第27-28页
        2.1.3 近代报人构建公共领域的集体尝试第28-29页
        2.1.4 中国未产生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的历史困境第29-30页
    2.2 中国当代公共领域的政治法律保障第30-32页
        2.2.1 政治保障第30-31页
        2.2.2 法律保障第31-32页
    2.3 中国传统媒介构建公共领域的困境第32-34页
第3章 微博——构建公共领域的平台第34-46页
    3.1 BBS、博客、SNS——网络构建公共领域的先声第34-36页
        3.1.1 BBS初步具备了公共领域所要求的公共性第34页
        3.1.2 博客实现了用户的自主性第34-35页
        3.1.3 SNS——虚拟化向真实化的过渡第35-36页
    3.2 微博的兴起与发展现状第36-37页
    3.3 微博的传播特征使构建公共领域成为可能第37-41页
        3.3.1 微博具有相当强的灵活性第38页
        3.3.2 微博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第38-39页
        3.3.3 微博提升了信息传播的交互性第39-40页
        3.3.4 微博的自主性和聚合性为公共舆论的产生提供了便利第40-41页
    3.4 微博传播的组成部分满足构建公共领域的要求第41-46页
        3.4.1 微博传播的主体满足构建公共领域的要求第42-43页
        3.4.2 微博传播的客体满足构建公共领域的要求第43-44页
        3.4.3 微博保障公共舆论满足公共领域的要求第44-46页
第4章 新浪微博构建公共领域案例分析第46-60页
    4.1 “郭美美”事件综述第48-50页
    4.2 有关“郭美美”事件的微博讨论分析第50-56页
        4.2.1 新浪微博成为微博用户就公共事务进行讨论、挖掘真相的平台,充分展现了公共性第51-53页
        4.2.2 新浪微博成为官方信息发布的主渠道之一第53-54页
        4.2.3 新浪微博已成为意见领袖的言论阵地,批判性思维得到普及第54-56页
    4.3 新浪微博对于实现公共领域功能的作用第56-60页
        4.3.1 新浪微博有助于实现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第56-58页
        4.3.2 新浪微博有助于实现公共领域的社会功能第58-60页
第5章 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实践过程中的缺憾与解决途径第60-66页
    5.1 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实践过程中的缺憾第60-63页
        5.1.1 微博构建公共领域尚未彻底摆脱对传统媒体的依赖第60-61页
        5.1.2 微博用户在参与构建公共领域时表现出了理性的缺失和思辨性的缺乏第61-62页
        5.1.3 微博用户之间话语权实质不平等第62-63页
    5.2 解决途径第63-66页
        5.2.1 微博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第63-64页
        5.2.2 提高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培养理性和思辨的精神第64页
        5.2.3 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社会改革步伐,为微博提供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第64-66页
结语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武侯区社区金融项目述评
下一篇:中国信用卡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