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4-46页 |
第一章 鱼类嗜水气单胞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4-30页 |
1 嗜水气单胞菌的概况 | 第14-15页 |
1.1 嗜水气单胞菌的理化特征 | 第14页 |
1.2 嗜水气单胞菌的抗原结构与免疫学特征 | 第14-15页 |
2 嗜水气单胞菌的检测方法 | 第15-23页 |
2.1 常规生化鉴定方法 | 第15-16页 |
2.1.1 生化鉴定 | 第15-16页 |
2.1.2 选择培养基鉴定 | 第16页 |
2.2 免疫学方法 | 第16-19页 |
2.2.1 酶联免疫技术 | 第16-17页 |
2.2.2 免疫荧光技术 | 第17-18页 |
2.2.3 SPA协同凝集试验 | 第18页 |
2.2.4 其他免疫学技术 | 第18-19页 |
2.3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9-23页 |
2.3.1 单克隆抗体(McAb)技术 | 第19-20页 |
2.3.2 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20-21页 |
2.3.3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 第21-22页 |
2.3.4 RAPD技术 | 第22页 |
2.3.5 LAMP技术 | 第22页 |
2.3.6 基因芯片 | 第22-23页 |
2.3.7 核酸探针技术 | 第23页 |
3 展望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0页 |
第二章 鱼类免疫球蛋白研究进展 | 第30-46页 |
1 鱼类的免疫球蛋白 | 第30-32页 |
1.1 血清中Ig | 第30-31页 |
1.1.1 软骨鱼类 | 第30-31页 |
1.1.2 硬骨鱼类 | 第31页 |
1.2 鱼类其他部位的Ig | 第31-32页 |
2 鱼类IG产生的组织和细胞 | 第32页 |
3 鱼类IG产生的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 | 第32-33页 |
4 鱼类免疫球蛋白分子及其基因结构 | 第33-34页 |
4.1 鱼类免疫球蛋白分子结构 | 第33-34页 |
4.2 鱼类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结构 | 第34页 |
5 鱼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第34-35页 |
5.1 分泌型Ig的功能 | 第34-35页 |
5.2 膜型Ig的功能 | 第35页 |
6 影响IG产生的因素 | 第35-37页 |
6.1 抗原方面 | 第35页 |
6.2 鱼体方面 | 第35-36页 |
6.3 环境因素 | 第36-37页 |
6.3.1 温度 | 第36页 |
6.3.2 营养 | 第36页 |
6.3.3 其他 | 第36-37页 |
6.4 免疫方法的影响 | 第37页 |
7 鱼类免疫球蛋白的检测方法 | 第37-38页 |
8 鱼类免疫球蛋白的研究意义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6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46-94页 |
第一章 鲫鱼血清IgM的纯化及其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46-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3页 |
1.1 材料 | 第47-48页 |
1.1.1 细胞、试验动物及试剂 | 第47页 |
1.1.2 试剂配制 | 第47页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7-48页 |
1.2 抗原制备 | 第48-49页 |
1.2.1 鲫鱼血清的制备 | 第48页 |
1.2.2 饱和硫酸铵分级沉淀 | 第48页 |
1.2.3 Macro-prep high Q离子交换层析 | 第48-49页 |
1.2.4 Sephacryl S-300凝胶过滤层析 | 第49页 |
1.2.5 样品浓缩及保存 | 第49页 |
1.2.6 纯度分析及分子量测定 | 第49页 |
1.3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49-51页 |
1.3.1 免疫动物 | 第49-50页 |
1.3.2 饲养细胞的制备 | 第50页 |
1.3.3 SP2/0骨髓瘤细胞的培养 | 第50页 |
1.3.4 细胞融合 | 第50页 |
1.3.5 筛选 | 第50页 |
1.3.6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 | 第50-51页 |
1.3.7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和复苏 | 第51页 |
1.3.8 杂交瘤细胞分泌抗体的稳定性 | 第51页 |
1.4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及鉴定 | 第51-52页 |
1.4.1 诱生腹水 | 第51页 |
1.4.2 抗体效价测定 | 第51页 |
1.4.3 类测定 | 第51-52页 |
1.5 腹水的纯化及标记 | 第52-53页 |
1.5.1 装柱及平衡 | 第52页 |
1.5.2 加样及洗脱 | 第52页 |
1.5.3 样品浓缩及保存 | 第52页 |
1.5.4 鼠抗鲫鱼IgG酶标抗体的制备 | 第52-53页 |
1.6 CNBr-activated Sepharose 4B结合单克隆抗体纯化IgM | 第53页 |
1.6.1 亲和层析柱的制备 | 第53页 |
1.6.2 亲和层析 | 第53页 |
2 结果 | 第53-58页 |
2.1 鲫鱼血清IgM纯化 | 第53-55页 |
2.2 SDS-PGAE检测 | 第55页 |
2.3 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 | 第55页 |
2.4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第55-56页 |
2.4.1 类与抗体效价 | 第55-56页 |
2.4.2 抗体特异性 | 第56页 |
2.5 腹水的纯化及检测 | 第56-57页 |
2.6 鲫鱼血清免疫球蛋白IgM单克隆抗体的标记 | 第57页 |
2.7 亲和层析纯化鲫鱼IgM结果及鉴定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第二章 嗜水气单胞菌IgM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64-80页 |
1 材料 | 第65页 |
1.1 试验鱼与菌株 | 第65页 |
1.2 主要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65页 |
2 方法 | 第65-68页 |
2.1 包被抗原的制备 | 第65页 |
2.2 血清的制备 | 第65-66页 |
2.2.1 阳性血清的制备 | 第65页 |
2.2.2 阴性血清的制备 | 第65页 |
2.2.3 不同免疫时期鲫鱼免疫血清的制备 | 第65-66页 |
2.2.4 不同感染时期鲫鱼免疫血清的制备 | 第66页 |
2.3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66-68页 |
2.3.1 间接ELISA方法的操作程序 | 第66页 |
2.3.2 间接ELISA方法条件的优化 | 第66-68页 |
2.4 敏感性试验 | 第68页 |
2.5 重复性与稳定性试验 | 第68页 |
2.6 不同免疫及感染时期鲫鱼IgM抗体水平的检测 | 第68页 |
3 结果 | 第68-74页 |
3.1 间接ELISA最佳反应条件 | 第68-72页 |
3.1.1 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 | 第68-69页 |
3.1.2 包被条件 | 第69-70页 |
3.1.3 封闭液 | 第70-71页 |
3.1.4 抗原抗体最佳作用时间 | 第71页 |
3.1.5 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度和作用时间 | 第71-72页 |
3.1.6 底物作用时间 | 第72页 |
3.2 间接ELISA方法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第72-73页 |
3.3 间接ELISA敏感性试验 | 第73页 |
3.4 间接ELISA的重复性与稳定性试验 | 第73-74页 |
3.5 不同免疫时期鲫鱼血清IgM抗体水平的检测 | 第74页 |
4 讨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第三章 嗜水气单胞菌抗体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80-94页 |
1 材料 | 第81页 |
1.1 主要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81页 |
1.2 试验动物 | 第81页 |
1.3 试验菌株 | 第81页 |
2 方法 | 第81-85页 |
2.1 包被抗原的制备 | 第81页 |
2.2 血清的制备 | 第81-82页 |
2.2.1 Ah J-1兔抗血清的制备 | 第81-82页 |
2.2.2 兔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 第82页 |
2.2.3 阳性血清的制备 | 第82页 |
2.2.4 阴性血清的制备 | 第82页 |
2.2.5 感染血清的制备 | 第82页 |
2.3 检测嗜水气单胞菌抗体的间接竞争ELISA方法 | 第82-84页 |
2.3.1 间接竞争ELISA检测嗜水气单胞菌操作程序 | 第82-83页 |
2.3.2 间接竞争ELISA方法条件的优化 | 第83-84页 |
2.4 敏感性试验 | 第84页 |
2.5 重复性与稳定性试验 | 第84页 |
2.6 临床检测 | 第84-85页 |
3 结果 | 第85-90页 |
3.1 兔抗血清效价检测 | 第85页 |
3.2 间接竞争ELISA 工作条件 | 第85-89页 |
3.2.1 抗原包被浓度和抗血清最佳稀释度 | 第85页 |
3.2.2 封闭条件 | 第85-86页 |
3.2.3 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度和工作时间 | 第86-87页 |
3.2.4 底物作用时间 | 第87页 |
3.2.5 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第87-88页 |
3.2.6 最佳竞争反应时间 | 第88页 |
3.2.7 临界值的确定 | 第88-89页 |
3.3 敏感性试验 | 第89页 |
3.4 重复性与稳定性试验 | 第89-90页 |
3.4.1 批内重复性 | 第89-90页 |
3.4.2 批间重复性 | 第90页 |
3.5 符合性试验 | 第90页 |
4 讨论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全文总结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