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陕南河谷型城镇住区空间形态地域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2 学科背景第12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页
    1.3 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1 国外现状第13-14页
        1.3.2 国内现状第14-15页
        1.3.3 分析总结第15页
    1.4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5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1 文献研究法第16页
        1.5.2 实地调查与访问第16页
        1.5.3 问卷调查法第16-17页
    1.6 研究框架第17-18页
第二章 河谷型城镇住区空间形态的理论解析第18-30页
    2.1 概念界定第18-20页
        2.1.1 陕南地区第18-19页
        2.1.2 河谷第19页
        2.1.3 河谷型城镇第19页
        2.1.4 地域性第19-20页
        2.1.5 住区空间形态第20页
    2.2 理论基础第20-22页
        2.2.1 人居环境理论第20-21页
        2.2.2 居住区规划理论第21页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1-22页
    2.3 陕南河谷型城镇概述第22-27页
        2.3.1 地形地貌第22-25页
        2.3.2 气候特征第25页
        2.3.3 人文历史第25-26页
        2.3.4 城镇分布第26-27页
    2.4 城镇住区形态发展历程第27-29页
        2.4.1 初级阶段第27页
        2.4.2 中级阶段第27-28页
        2.4.3 高级阶段第28-29页
    2.5 陕南河谷型城镇分类第29页
    2.6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陕南河谷城镇住区空间形态的调研分析第30-46页
    3.1 调研概述第30-31页
    3.2 汇总分析第31-37页
        3.2.1 陕南城镇基本状况调研汇总分析第31-33页
        3.2.2 陕南住区空间形态调研汇总分析第33-35页
        3.2.4 陕南住区空间形态特点归纳第35-37页
    3.3 实例详述第37-41页
        3.3.1 汉中市汉水名城小区第37-38页
        3.3.2 商洛市江南小区第38-40页
        3.3.3 紫阳县住区第40-41页
    3.4 对比分析第41-42页
    3.5 存在问题第42-45页
        3.5.1 气候条件第42页
        3.5.2 人文因素第42-44页
        3.5.3 地形特色第44-45页
        3.5.4 其他问题第45页
    3.6 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陕南河谷城镇住区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第46-60页
    4.1 气候条件第46-49页
        4.1.1 日照间距第46-47页
        4.1.2 通风朝向第47-49页
    4.2 人文因素第49-51页
        4.2.1 传统文化第49页
        4.2.2 移民文化第49-50页
        4.2.3 道家文化第50页
        4.2.4 现代文化第50-51页
    4.3 地理环境第51-57页
        4.3.1 山体影响第51-54页
        4.3.2 水系影响第54-56页
        4.3.3 城镇影响第56-57页
    4.4 建筑形态第57-58页
        4.4.1 建筑形式第57页
        4.4.2 建筑绿化第57-58页
        4.4.3 建筑色彩第58页
    4.5 小结第58-60页
第五章 陕南河谷城镇住区空间形态的地域性设计方法第60-83页
    5.1 地域性住区规划理念第60-61页
        5.1.1 设计目标第60页
        5.1.2 设计原则第60-61页
        5.1.3 设计思路第61页
    5.2 地域性空间设计方法第61-76页
        5.2.1 规划结构与住宅布局第61-70页
        5.2.2 公共建筑与配套设施第70-72页
        5.2.3 道路系统与交通组织第72-73页
        5.2.4 环境景观与植物配置第73-76页
    5.3 地域性适宜技术策略第76-82页
        5.3.1 地形利用策略第76-81页
        5.3.2 生态技术策略第81-82页
    5.4 小结第82-83页
第六章 安康住区规划实例第83-92页
    6.1 项目概况第83-86页
        6.1.1 宏观层面第83-84页
        6.1.2 微观层面第84-86页
    6.2 项目分析与策略第86-88页
        6.2.1 项目定位第86页
        6.2.2 设计理念第86-87页
        6.2.3 设计原则第87页
        6.2.4 设计策略第87-88页
    6.3 空间形态设计第88-92页
        6.3.1 规划结构第88页
        6.3.2 住宅布局第88-89页
        6.3.3 公建设施第89-90页
        6.3.4 道路系统第90页
        6.3.5 市政设施第90-91页
        6.3.6 绿化景观第91-92页
结论与展望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5页
研究成果第95-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墙的抗爆性能有限元分析
下一篇:城乡统筹视角下关中农村城镇化路径探究--以西安高陵的实践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