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荀子(荀况,公元前313~前238年)论文

荀子荣辱思想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9页
引言第9-13页
1 荀子荣辱思想的产生第13-25页
    1.1 荀子荣辱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第13-17页
        1.1.1 管子的荣辱思想第13-15页
        1.1.2 孔子的耻感思想第15-16页
        1.1.3 孟子的荣辱主张第16-17页
    1.2 荀子荣辱思想的理论基础第17-21页
        1.2.1 荀子的人性论思想第17-19页
        1.2.2 荀子礼的思想第19-20页
        1.2.3 荀子的劝学思想第20-21页
    1.3 荀子荣辱思想提出的目的第21-25页
        1.3.1 求荣避辱以扬人道第21-23页
        1.3.2 知荣明辱以治国安天下第23-25页
2 荀子荣辱思想的内容第25-43页
    2.1 荣辱之发生第25-28页
        2.1.1 因情欲而生第25-26页
        2.1.2 因智愚而生第26-27页
        2.1.3 因德性而生第27-28页
    2.2 荣辱之类分第28-32页
        2.2.1 义利之荣辱第28-30页
        2.2.2 义势之荣辱第30-31页
        2.2.3 勇蛮之荣辱第31-32页
    2.3 荣辱之礼规第32-35页
        2.3.1 荣辱先明礼第32-33页
        2.3.2 遵礼贵自制第33-34页
        2.3.3 成仁在自化第34-35页
    2.4 荣辱重正身第35-39页
        2.4.1 耻感和名份第35-36页
        2.4.2 德操与成人第36-37页
        2.4.3 良心和义务第37-39页
    2.5 至荣必至善第39-43页
        2.5.1 至荣需齐家第39-40页
        2.5.2 至荣应为国第40-41页
        2.5.3 至荣在立业第41-43页
3 荀子荣辱思想的总体评价与现代转换第43-51页
    3.1 荀子荣辱思想的特征第43-45页
        3.1.1 荀子荣辱思想的实践性第43-44页
        3.1.2 荀子荣辱思想的朴素唯物性第44页
        3.1.3 荀子荣辱思想的阶级性第44-45页
    3.2 荀子荣辱思想的历史地位第45-47页
        3.2.1 荀子荣辱思想的历史地位第46-47页
        3.2.2 荀子荣辱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第47页
    3.3 荀子荣辱思想的现代转换第47-51页
        3.3.1 明辨荣辱,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键第47-49页
        3.3.2 以义制利,实现个体道德价值的应然途径第49-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后记第54-55页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次性消费的绿色转向研究
下一篇:Similar Experiences,Different Desti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