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经营学、森林计测学、森林经理学论文--森林计测学(测树学)论文--林分测定论文

基于多源数据和神经网络模型的森林资源蓄积量动态监测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绪论第14-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28页
        1.2.1 森林资源监测第15-20页
        1.2.2 森林资源多源数据融合第20-21页
        1.2.3 基于神经网络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第21-27页
        1.2.4 国内外发展趋势第27-28页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8-29页
        1.3.1 研究目的第28页
        1.3.2 研究内容第28-29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29-31页
2 BP神经网络模型理论第31-45页
    2.1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第31-32页
    2.2 人工神经网络结构第32页
        2.2.1 分层型神经网络结构第32页
        2.2.2 互联型神经网络结构第32页
    2.3 神经网络的学习方式第32-33页
    2.4 BP神经网络第33-37页
        2.4.1 BP神经网络定义第33-34页
        2.4.2 BP神经网络计算步骤第34-36页
        2.4.3 BP神经网络的优缺点第36-37页
    2.5 改进的BP神经网络第37-43页
        2.5.1 消除样本输入顺序影响的改进算法第37-38页
        2.5.2 附加动量的改进算法第38-39页
        2.5.3 采用自适应调整参数的改进算法第39页
        2.5.4 使用弹性方法的改进算法第39页
        2.5.5 基于共轭梯度法的改进算法第39-40页
        2.5.6 基于Levenberg-Marquardt法的改进算法第40-43页
    2.6 本章小结第43-45页
3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基础第45-58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45-48页
        3.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第45页
        3.1.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第45-46页
        3.1.3 研究区林业概况第46-47页
        3.1.4 研究区森林资源概况第47-48页
    3.2 监测指标与自变量因子第48-54页
        3.2.1 监测指标第48-50页
        3.2.2 自变量因子第50-54页
    3.3 研究区数据第54-57页
        3.3.1 行政区划数据第54页
        3.3.2 DEM数据第54页
        3.3.3 遥感数据第54-56页
        3.3.4 2007年度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第56页
        3.3.5 2004年度和2010年度样地数据第56页
        3.3.6 特别说明第56-57页
    3.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4 数据预处理第58-97页
    4.1 DEM数据预处理第58-59页
    4.2 遥感数据预处理第59-64页
        4.2.1 转换坐标系第59-60页
        4.2.2 几何精校正第60-63页
        4.2.3 图像裁剪第63页
        4.2.4 辐射校正第63-64页
    4.3 自变量因子数据提取第64-74页
    4.4 监测指标数据提取第74页
    4.5 自变量因子数据整合第74-75页
    4.6 自变量因子隶属度求解过程与结果——以杉木为优势树种的小班第75-84页
    4.7 自变量因子隶属度求解结果——以马尾松为优势树种的小班第84-88页
    4.8 自变量因子隶属度求解结果——以硬阔类为优势树种的小班第88-92页
    4.9 自变量因子隶属度求解结果——以黄山松为优势树种的小班第92-95页
    4.10 本章小结第95-97页
5 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森林资源蓄积量预测模型的建立第97-109页
    5.1 确定训练及仿真样本集第97-98页
    5.2 设置模型参数第98页
    5.3 建立网络第98页
    5.4 训练网络第98-99页
    5.5 网络仿真第99页
    5.6 森林资源蓄积量仿真结果及分析第99-108页
        5.6.1 杉木第100-102页
        5.6.2 马尾松第102-104页
        5.6.3 硬阔类第104-106页
        5.6.4 黄山松第106-108页
    5.7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6 森林资源蓄积量反演和预测第109-120页
    6.1 2004年度森林资源蓄积量反演第109-113页
        6.1.1 样本数据及预处理第109-111页
        6.1.2 2004年森林资源蓄积量反演第111-113页
        6.1.3 反演结果分析第113页
    6.2 2010年度森林资源蓄积量预测第113-118页
        6.2.1 样本数据及预处理第113-115页
        6.2.2 2010年森林资源蓄积量预测第115-118页
        6.2.3 预测结果分析第118页
    6.3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7 结论、创新点和讨论第120-123页
    7.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第120-121页
    7.2 创新点和新进展第121-122页
    7.3 讨论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5页
致谢第135-136页
作者简历第136-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质热解气化过程中内在碱金属、碱土金属的迁移及催化特性研究
下一篇: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诱导石墨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