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中高温热泵工质热力循环性能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热泵技术的发展 | 第10-11页 |
1.2 中高温热泵工质的种类 | 第11-13页 |
1.2.1 自然工质 | 第11-12页 |
1.2.2 混合工质 | 第12-13页 |
1.3 中高温热泵工质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中高温热泵工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5 本文工作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热泵工质的热物性计算 | 第16-28页 |
2.1 中高温热泵工质的选择要求 | 第16-20页 |
2.2 中高温热泵工质的计算工具 | 第20-24页 |
2.2.1 工质热物性计算软件 | 第20页 |
2.2.2 计算方法 | 第20-24页 |
2.3 中高温热泵工质的循环计算 | 第24-27页 |
2.3.1 理论循环性能分析 | 第24页 |
2.3.2 理论循环状态点计算 | 第24-26页 |
2.3.3 理论循环热力计算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纯工质的理论循环 | 第28-38页 |
3.0 理论循环计算工况 | 第28页 |
3.0.1 过程指定 | 第28页 |
3.0.2 工况指定 | 第28页 |
3.1 纯质理论循环程序编程 | 第28-29页 |
3.2 纯质理论循环结果 | 第29-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混合工质的理论循环 | 第38-47页 |
4.1 混合工质理论循环程序编程 | 第38-40页 |
4.2 混合工质基本物性参数 32 | 第40页 |
4.3 混合工质理论循环结果分析 | 第40-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新型中高温热泵工质综合性能分析 | 第47-58页 |
5.1 工质综合性能分析的意义 | 第47-48页 |
5.2 工质综合性能分析的方法 | 第48-51页 |
5.2.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 | 第48-49页 |
5.2.2 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 | 第49页 |
5.2.3 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 | 第49-51页 |
5.3 工质综合性能评价指标 | 第51-52页 |
5.4 工质综合性能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5.4.1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52-53页 |
5.4.2 主成分识别 | 第53-54页 |
5.4.3 主要性能指标分析 | 第54-55页 |
5.4.4 主成分综合得分计算 | 第55-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6.2 展望及下一步工作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