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论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引言第6-7页
第1章 电子证据概述第7-15页
    1.1 电子证据概述第7-10页
        1.1.1 电子证据的界定第7-10页
            1.1.1.1 电子证据的产生第7页
            1.1.1.2 证据的含义第7-8页
            1.1.1.3 电子证据的概念第8-10页
    1.2 电子证据的特征第10-11页
        1.2.1 电子证据的存储介质特定第10页
        1.2.2 电子证据易被破坏性与安全性共存第10-11页
        1.2.3 电子证据快速传递与精密复制性第11页
    1.3 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第11-15页
        1.3.1 “电子数据”与电子证据的关系第11-12页
        1.3.2 “电子数据”与“视听资料”和电子证据的关系第12-13页
        1.3.3 电子证据独立说第13-15页
第2章 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第15-23页
    2.1 电子证据证据能力的含义第15-16页
        2.1.1 证据能力的定义第15-16页
        2.1.2 电子证据证据能力的价值第16页
            2.1.2.1 法理价值第16页
            2.1.2.2 制度价值第16页
    2.2 电子证据证据能力规则第16-23页
        2.2.1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电子证据证据能力的规则第17-18页
        2.2.2 英美法系国家关于电子证据证据能力规则的处理第18-21页
            2.2.2.1 对传闻证据规则的处理第18-19页
            2.2.2.2 优先法则的应用第19-20页
            2.2.2.3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第20-21页
            2.2.2.4 鉴证证据规则第21页
        2.2.3 两大法系关于证据能力规定的共通点第21-23页
            2.2.3.1 法定主义与裁量主义的结合第21-22页
            2.2.3.2 非歧视原则第22-23页
第3章 电子证据的证明力第23-27页
    3.1 电子证据证明力的含义第23-24页
    3.2 电子证据证明力大小的认定方法第24-25页
        3.2.1 参照一定标准的情况下由法官自由认定第24页
        3.2.2 平等对待理念第24-25页
        3.2.3 综合认定的方法第25页
    3.3 电子证据证明力大小的认定内容第25-27页
        3.3.1 国外电子证据法的规定第25-26页
        3.3.2 我国证据学界的观点第26-27页
第4章 构建我国的电子证据规则第27-39页
    4.1 建立我国的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规则第27-32页
        4.1.1 建立关联性的基础规则第27-28页
        4.1.2 电子证据的合法性认定第28-30页
            4.1.2.1 秘密窃取的电子证据第29页
            4.1.2.2 通过非法搜查、扣押等措施取得的电子证据第29页
            4.1.2.3 利用非法软件获得的证据第29-30页
        4.1.3 真实性规则第30-32页
            4.1.3.1 自认方式第31页
            4.1.3.2 推定的方法第31-32页
            4.1.3.3 鉴定的方法第32页
    4.2 电子证据的证明力规则第32-39页
        4.2.1 电子证据的关联性、可靠程度及完整性的认定第32-35页
            4.2.1.1 电子证据的关联程度第32-33页
            4.2.1.2 电子证据可靠程度的认定第33-34页
            4.2.1.3 电子证据完整程度的认定第34-35页
        4.2.2 不同情况下认定证明力高低的规则第35-36页
            4.2.2.1 保全主体、方式不同,证明力不同第35-36页
            4.2.2.2 产生条件不同形成的电子证据的证明力不同第36页
        4.2.3 电子证据的原件与复制件的证明力第36-39页
            4.2.3.1 原始载体说第37页
            4.2.3.2 拟制原件说第37页
            4.2.3.3 功能等同说第37-39页
结论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1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41-42页
致谢第42-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气候变化视域下发达国家的国际环境保护责任研究
下一篇:维权过激行为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