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6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2.1 选题的背景 | 第13-14页 |
1.2.2 选题的意义 | 第14-15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15-16页 |
第二章 LTE 通信系统及家庭基站的介绍 | 第16-32页 |
2.1 LTE 通信系统概述 | 第16-26页 |
2.1.1 LTE 通信系统性能指标 | 第16页 |
2.1.2 LTE 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 | 第16-18页 |
2.1.3 LTE 通信系统的接口协议栈 | 第18-19页 |
2.1.4 LTE 的帧结构及物理资源块 | 第19-20页 |
2.1.5 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 | 第20-26页 |
2.1.5.1 小区间干扰消除 | 第21页 |
2.1.5.2 小区间干扰随机化 | 第21-22页 |
2.1.5.3 小区间干扰协调 | 第22-26页 |
2.2 家庭基站的简介 | 第26-31页 |
2.2.1 家庭基站简史和重要性 | 第26-27页 |
2.2.2 HeNB 的网络架构与实体功能 | 第27-29页 |
2.2.3 HeNB 的部署与关键技术 | 第29-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LTE 家庭基站干扰协调技术 | 第32-41页 |
3.1 家庭基站系统的频率分配 | 第32页 |
3.2 家庭基站系统的干扰场景 | 第32-34页 |
3.3 功率控制 | 第34-36页 |
3.3.1 下行功率控制 | 第34-35页 |
3.3.1.1 基于 HeNB-MUE 路损的 HeNB 功率控制 | 第34-35页 |
3.3.1.2 基于对来自宏基站干扰测量的功率控制 | 第35页 |
3.3.2 上行功率控制 | 第35-36页 |
3.4 干扰协调 | 第36-40页 |
3.4.1 HeNB 控制信道的干扰协调 | 第36-38页 |
3.4.1.1 下行控制信道干扰协调 | 第36-37页 |
3.4.1.2 上行控制信道干扰协调 | 第37-38页 |
3.4.2 HeNB 的数据信道干扰协调 | 第38-40页 |
3.4.2.1 HeNB-MeNB 数据信道干扰协调 | 第38页 |
3.4.2.2 HeNB-HeNB 数据信道干扰协调 | 第38-39页 |
3.4.2.3 自适应频率选择 | 第39-40页 |
3.4.2.4 基于动态改变家庭基站 CSG ID 的干扰协调 | 第40页 |
3.4.2.5 基于 PCIs 和传输模式的映射的干扰管理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HeNB-MeNB 下行干扰协调仿真与分析 | 第41-57页 |
4.1 HeNB-MeNB 的下行干扰协调方案 | 第41-42页 |
4.2 LTE 系统级仿真平台的介绍 | 第42-50页 |
4.2.1 仿真平台的总体架构 | 第43-44页 |
4.2.2 信道模型 | 第44-47页 |
4.2.2.1 Suburban 部署模型 | 第44-45页 |
4.2.2.2 路损模型 | 第45-46页 |
4.2.2.3 阴影衰落模型和快衰落模型 | 第46页 |
4.2.2.4 基站的天线模型 | 第46-47页 |
4.2.3 评估方法 | 第47-50页 |
4.2.3.1 SINR 计算 | 第47-48页 |
4.2.3.2 BLER 的确定 | 第48-50页 |
4.3 HeNB 与 MeNB 的下行干扰协调方案仿真和结果分析 | 第50-56页 |
4.3.1 仿真的方法与统计量 | 第50-51页 |
4.3.2 仿真参数 | 第51-52页 |
4.3.3 仿真结果比较与分析 | 第52-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HeNB-HeNB 下行干扰协调仿真与分析 | 第57-66页 |
5.1 HeNB-HeNB 的下行干扰协调的方案 | 第57-59页 |
5.1.1 基于正交频率复用算法的干扰协调 | 第57-58页 |
5.1.2 基于博弈算法的干扰协调 | 第58页 |
5.1.3 基于 UE 端无线环境的干扰协调 | 第58-59页 |
5.2 仿真系统模型的设计 | 第59-60页 |
5.3 HeNB-HeNB 的干扰协调方案仿真和结果分析 | 第60-65页 |
5.3.1 仿真参数 | 第61-62页 |
5.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66-67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6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件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