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1.2.1 国外货币流动性测度研究 | 第12-13页 |
| 1.2.2 国内货币流动性测度研究 | 第13-16页 |
| 1.2.3 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16页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 | 第16-18页 |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2章 货币流动性测度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 2.1 流动性的界定 | 第19-20页 |
| 2.2 货币流动性测度方法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 2.2.1 IS-LM 模型下的流动性过剩测度理论 | 第21页 |
| 2.2.2 马歇尔 K 值系数理论 | 第21-22页 |
| 2.2.3 超额货币增长理论 | 第22页 |
| 2.2.4 货币主义的流动性测度理论 | 第22-24页 |
| 2.2.5 稳定货币需求理论 | 第24页 |
| 2.3 测度方法有效性标准的界定 | 第24-28页 |
| 2.3.1 货币流动性测度有效性标准设定原则 | 第25页 |
| 2.3.2 单指标测度方法有效性标准的界定 | 第25-26页 |
| 2.3.3 多指标测度方法有效性统计标准的界定 | 第26-28页 |
| 第3章 货币流动性测度方法比较分析 | 第28-40页 |
| 3.1 货币流动性测度方法的选取 | 第28-30页 |
| 3.2 现有测度方法有效性比较 | 第30-38页 |
| 3.2.1 现有测度方法对货币流动性的解释 | 第30-33页 |
| 3.2.2 现有货币流动性测度方法的比较度量 | 第33-38页 |
| 3.3 实证基本结论 | 第38-40页 |
| 第4章 多指标货币流动性测度模型的建立及其比较分析 | 第40-49页 |
| 4.1 多指标货币流动性测度模型的建立 | 第40-45页 |
| 4.1.1 主成分分析法 | 第40-43页 |
| 4.1.2 指标序优势决策法 | 第43-45页 |
| 4.2 多指标货币流动性测度有效性分析 | 第45-48页 |
| 4.2.1 有效性测度方法确定 | 第45-46页 |
| 4.2.2 灰色关联度模型 | 第46-47页 |
| 4.2.3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 第47-48页 |
| 4.3 实证基本结论 | 第48-49页 |
| 第5章 政策建议与展望 | 第49-51页 |
| 5.1 基于实证的一般政策建议 | 第49-50页 |
| 5.2 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