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3.1 国内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外创意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黑龙江省创意产业集群化衍生条件及动因分析 | 第21-30页 |
2.1 黑龙江省创意产业及创意产业集群现状 | 第21-23页 |
2.1.1 黑龙江省创意产业现状 | 第21-22页 |
2.1.2 黑龙江省创意产业集群现状 | 第22-23页 |
2.2 创意产业集群化衍生影响因素 | 第23-26页 |
2.2.1 制度因素 | 第23-24页 |
2.2.2 人力资本 | 第24-25页 |
2.2.3 社会资本 | 第25页 |
2.2.4 文化资本 | 第25-26页 |
2.3 黑龙江省创意产业集群化衍生条件 | 第26-28页 |
2.4 黑龙江省创意产业集群化衍生动因 | 第28-29页 |
2.4.1 自然区位 | 第28页 |
2.4.2 规模经济 | 第28页 |
2.4.3 知识溢出 | 第28-29页 |
2.4.4 创意阶层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黑龙江省创意产业集群化衍生路径分析 | 第30-43页 |
3.1 黑龙江省创意产业集群化衍生阶段划分 | 第30-31页 |
3.2 黑龙江省创意产业集群化初期的入群行为分析 | 第31-33页 |
3.2.1 羊群行为 | 第31页 |
3.2.2 创意产业组织单元入群的羊群行为分析 | 第31-33页 |
3.3 黑龙江省创意产业集群成长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分析 | 第33-37页 |
3.3.1 集群合作伙伴选择原则 | 第33-34页 |
3.3.2 集群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页 |
3.3.3 基于主成分投影法的黑龙江省创意产业集群企业合作伙伴选择 | 第34-37页 |
3.4 黑龙江省创意产业集群成熟期企业协同竞争创新行为分析 | 第37-42页 |
3.4.1 博弈模型的建立 | 第37-40页 |
3.4.2 基于博弈模型的创意产业集群企业协同竞争创新行为 | 第40-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黑龙江省创意产业集群化衍生模式选择分析 | 第43-49页 |
4.1 创意产业集群化衍生模式 | 第43-44页 |
4.1.1 政府主导型 | 第43页 |
4.1.2 区位诱导型 | 第43页 |
4.1.3 垂直关联型 | 第43页 |
4.1.4 水平关联型 | 第43-44页 |
4.1.5 龙头企业带动型 | 第44页 |
4.2 创意产业集群化衍生模式选择原则 | 第44页 |
4.3 黑龙江省创意产业集群化衍生模式选择 | 第44-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黑龙江省创意产业集群化衍生的对策及建议 | 第49-54页 |
5.1 宏观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 第49-51页 |
5.1.1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49页 |
5.1.2 加强政府引导与政府支持 | 第49-50页 |
5.1.3 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打造文化创意品牌 | 第50-51页 |
5.2 微观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 第51-53页 |
5.2.1 培育特色产业链条 | 第51页 |
5.2.2 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第51-52页 |
5.2.3 加强创意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溢出 | 第52页 |
5.2.4 完善创意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 | 第52-5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