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1 绪论 | 第20-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4-63页 |
2.1 含油污水及处理 | 第24-25页 |
2.1.1 含油污水的来源及危害 | 第24页 |
2.1.2 常用油水分离方法 | 第24-25页 |
2.2 膜技术及污染 | 第25-29页 |
2.2.1 膜分离技术及应用 | 第26-27页 |
2.2.2 膜污染及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2.2.3 膜污染机理及模型 | 第29页 |
2.3 表界面润湿性理论 | 第29-32页 |
2.3.1 各种界面接触角模型 | 第30-31页 |
2.3.2 Wenzel与Cassie-Baxter模型 | 第31-32页 |
2.4 抗污聚合物膜构建方法 | 第32-37页 |
2.4.1 表面涂覆 | 第32-34页 |
2.4.2 表面接枝 | 第34-35页 |
2.4.3 共混改性 | 第35-37页 |
2.5 抗污油水分离材料构建策略 | 第37-52页 |
2.5.1 亲水化抗污改性膜 | 第37-41页 |
2.5.2 两亲性协同抗污改性膜 | 第41-42页 |
2.5.3 特殊润湿性油水分离材料 | 第42-52页 |
2.6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思路 | 第52-53页 |
2.6.1 课题的提出 | 第52页 |
2.6.2 课题研究思路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3页 |
3 两亲性含氟梯度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对PES膜改性研究 | 第63-89页 |
3.1 前言 | 第63-6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4-72页 |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64页 |
3.2.2 两亲性梯度共聚物的合成 | 第64-65页 |
3.2.3 共混改性PES膜的制备 | 第65-66页 |
3.2.4 梯度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 第66-67页 |
3.2.5 共混膜的表面化学组成测试 | 第67页 |
3.2.6 共混膜的表面和断面形貌测试 | 第67页 |
3.2.7 共混膜的表面润湿性能测试 | 第67-69页 |
3.2.8 共混膜的分离性能以及抗污性能测试 | 第69-71页 |
3.2.9 共混膜的稳定性测试 | 第71-7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6页 |
3.3.1 两亲性含氟梯度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 第72-74页 |
3.3.2 共混膜的表面和断面形貌 | 第74-75页 |
3.3.3 共混膜的表面化学组成 | 第75-78页 |
3.3.4 共混膜的表面润湿性能和表面能 | 第78-81页 |
3.3.5 共混膜的动态过滤实验 | 第81-84页 |
3.3.6 共混膜的稳定性测试 | 第84-8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4 不同序列结构两亲性含氟共聚物的制备及对PES膜改性研究 | 第89-108页 |
4.1 前言 | 第8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9-92页 |
4.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89-90页 |
4.2.2 两亲性共聚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90-91页 |
4.2.3 两亲性共混膜的制备 | 第91页 |
4.2.4 共混膜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 第91页 |
4.2.5 共混膜表面和断面形貌测试 | 第91页 |
4.2.6 共混膜的表面润湿性能测试 | 第91页 |
4.2.7 共混膜的分离性能以及抗污性能测试 | 第91页 |
4.2.8 共混膜的稳定性测试 | 第91-9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5页 |
4.3.1 两亲性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 第92-94页 |
4.3.2 共混膜形貌分析 | 第94-96页 |
4.3.3 共混膜的表面化学组成和表面偏析机理研究 | 第96-99页 |
4.3.4 共混膜的表面润湿性能和表面能 | 第99-102页 |
4.3.5 共混膜的油水乳液动态过滤实验 | 第102-104页 |
4.3.6 共混膜的稳定性测试 | 第104-10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5 含两性离子的两亲性含氟共聚物的制备及对PES膜改性研究 | 第108-127页 |
5.1 前言 | 第10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8-112页 |
5.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108-109页 |
5.2.2 含两性离子两亲性共聚物的合成 | 第109-110页 |
5.2.3 含两性离子两亲性共聚物的表征 | 第110-111页 |
5.2.4 两亲性共混膜的制备 | 第111页 |
5.2.5 共混膜的表征 | 第111页 |
5.2.6 共混膜的表面润湿性能测试 | 第111页 |
5.2.7 共混膜的分离性能以及抗污性能测试 | 第111页 |
5.2.8 共混膜的zeta电位测试 | 第111-112页 |
5.2.9 共混膜的稳定性测试 | 第11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2-124页 |
5.3.1 含两性离子两亲性共聚物P(CBMA-co-TFOA)的合成 | 第112-113页 |
5.3.2. 共混膜形貌与表面化学分析 | 第113-115页 |
5.3.3 共混膜的表面化学组成 | 第115-117页 |
5.3.4 膜表面润湿性能 | 第117-119页 |
5.3.5 Zeta电位测试 | 第119-120页 |
5.3.6 膜油水乳液动态过滤实验 | 第120-123页 |
5.3.7 膜抗污稳定性能测试 | 第123-12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7页 |
6 抗油污及可吸附水溶性污染物的多功能PVDF膜的构建与性能 | 第127-145页 |
6.1 前言 | 第127-128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28-131页 |
6.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128页 |
6.2.2 聚合物膜的制备及表面改性 | 第128-129页 |
6.2.2.1 聚合物膜的制备 | 第128-129页 |
6.2.2.2 聚合物膜表面改性 | 第129页 |
6.2.3 紫外可见分光(UV-Vis)光谱分析 | 第129页 |
6.2.4 改性膜的接触角测试 | 第129-130页 |
6.2.5 改性膜的形貌与元素分析 | 第130页 |
6.2.6 改性膜的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 第130页 |
6.2.7 改性膜的分离性能及抗污性能分析 | 第130页 |
6.2.8 改性膜的稳定性测试 | 第130页 |
6.2.9 改性膜的染料和重金属离子吸附测试 | 第130-13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31-141页 |
6.3.1 CS与DA交联反应的研究 | 第131-133页 |
6.3.2 CS与DA共沉积改性PVDF膜的表面润湿性能 | 第133-134页 |
6.3.3 改性膜的表面与断面形貌 | 第134-136页 |
6.3.4 改性膜的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 第136-137页 |
6.3.5 改性膜的表面粗糙度分析 | 第137-138页 |
6.3.6 膜通量、油水分离性能及抗污染性能 | 第138-140页 |
6.3.7 染料和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测试 | 第140-14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5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45-150页 |
7.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5-148页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48页 |
7.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148-150页 |
附录 | 第150-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150页 |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50-152页 |
一、已发表或在准备的论文 | 第150-151页 |
二、学术会议 | 第151-152页 |
三、中国专利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