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5-27页 |
1.1 逆转录病毒及HIV-1 | 第15-17页 |
1.2 辅助蛋白 | 第17-18页 |
1.3 Vpx和单核细胞 | 第18-19页 |
1.4 SAMHD1的发现 | 第19-20页 |
1.5 SAMHD1和逆转录病毒 | 第20-22页 |
1.6 SAMHD1与逆转录元件 | 第22-24页 |
1.7 本论文设计思路 | 第24-27页 |
第2章 SAMHD1蛋白抑制逆转录病毒的深入研究 | 第27-41页 |
2.1 前言 | 第27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2.2.1 细胞 | 第27页 |
2.2.2 质粒 | 第27-28页 |
2.2.3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2.2.4 仪器、设备、及耗材 | 第28-29页 |
2.2.5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1-38页 |
2.3.1 PMA和干扰素刺激THP-1 细胞抵御逆转录病毒感染 | 第31-33页 |
2.3.2 SAMHD1蛋白的降解和Vpx突破细胞免疫防御存在关联性 | 第33页 |
2.3.3 SAMHD1蛋白水平变化不是PMA诱导的THP-1 细胞抵御逆转录病毒的原因 | 第33-34页 |
2.3.4 SAMHD1蛋白水平变化不是干扰素诱导的THP-1 细胞抵御逆转录病毒的原因 | 第34-35页 |
2.3.5 T592磷酸化水平影响SAMHD1抗病毒能力 | 第35-37页 |
2.3.6 dNTPase活性参与SAMHD1对逆转录病毒的抑制 | 第37-38页 |
2.4 讨论 | 第38-39页 |
2.5 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SAMHD1蛋白调控人体逆转录转座子的现象与机制 | 第41-63页 |
3.1 前言 | 第41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46页 |
3.2.1 细胞 | 第41页 |
3.2.2 质粒 | 第41-42页 |
3.2.3 实验试剂 | 第42-43页 |
3.2.4 实验方法 | 第43-46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6-61页 |
3.3.1 SAMHD1蛋白可以有效的抑制LINE1的活性 | 第46-50页 |
3.3.2 SAMHD1对逆转录病毒和逆转录转座子的抑制存在机制上的差异 | 第50页 |
3.3.3 dNTP水解酶活性仅部分参与SAMHD1对LINE1活性的抑制 | 第50-52页 |
3.3.4 SAMHD1抑制逆转录转座子的活性在哺乳类动物间是保守的 | 第52-53页 |
3.3.5 AGS相关突变可以削弱SAMHD1对逆转录转座子的抑制能力 | 第53-55页 |
3.3.6 SAMHD1抑制逆转录转座子的关键结构域 | 第55-57页 |
3.3.7 SAMHD1蛋白通过下调LINE1 ORF2p蛋白水平来抑制LINE1活性 | 第57-61页 |
3.4 讨论 | 第61-62页 |
3.5 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SAMHD1天然四聚体的功能验证 | 第63-71页 |
4.1 前言 | 第63页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3-65页 |
4.2.1 细胞 | 第63页 |
4.2.2 质粒 | 第63-64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65-70页 |
4.3.1 SAMHD1109-626和 120-626在抑制LINE1的活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 第65-67页 |
4.3.2 四聚体是SAMHD1发挥活性的必要条件 | 第67-69页 |
4.3.3 Vpx蛋白无法降解不能形成四聚体的SAMHD1蛋白 | 第69-70页 |
4.4 讨论 | 第70页 |
4.5 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