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代码安全事件综合处理系统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恶意代码概述 | 第9-10页 |
1.2 课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主要工作内容及关键问题 | 第13页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 | 第15-25页 |
2.1 恶意代码的种类 | 第15-17页 |
2.1.1 病毒 | 第15-16页 |
2.1.2 蠕虫 | 第16页 |
2.1.3 后门程序 | 第16-17页 |
2.1.4 木马 | 第17页 |
2.1.5 僵尸网络 | 第17页 |
2.2 恶意代码检测方法 | 第17-22页 |
2.2.1 静态扫描技术 | 第18-20页 |
2.2.2 动态扫描技术 | 第20-21页 |
2.2.3 静态技术和动态技术的区别 | 第21-22页 |
2.3 恶意代码的反检测技术 | 第22-23页 |
2.3.1 加壳技术 | 第22-23页 |
2.4 动态检测方式方向 | 第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 第25-33页 |
3.1 系统设计目标 | 第25-27页 |
3.1.1 恶意代码管理子系统 | 第26页 |
3.1.2 恶意代码样本管理子系统 | 第26-27页 |
3.2 系统功能分析 | 第27-29页 |
3.2.1 用例分析 | 第27-28页 |
3.2.2 业务流程 | 第28-29页 |
3.3 系统用户描述 | 第29页 |
3.4 web动态页面信息查询界面功能 | 第29-30页 |
3.5 恶意页面管理子系统 | 第30页 |
3.6 恶意代码样本信息管理子系统 | 第30-31页 |
3.7 系统非功能需求 | 第3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4章 系统的设计 | 第33-55页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第33-37页 |
4.1.1 系统开发环境 | 第33页 |
4.1.2 系统运营环境 | 第33页 |
4.1.3 系统软件结构 | 第33-37页 |
4.2 系统详细设计 | 第37-45页 |
4.2.1 页面数据信息管理 | 第37-41页 |
4.2.2 恶意页面检测功能 | 第41-45页 |
4.3 数据库设计 | 第45-55页 |
4.3.1 设计过程 | 第45-46页 |
4.3.2 概念结构设计 | 第46-47页 |
4.3.3 逻辑结构设计 | 第47-49页 |
4.3.4 数据库详细设计 | 第49-55页 |
第5章 系统实现 | 第55-67页 |
5.1 关键技术的实现 | 第55-56页 |
5.2 Web页面信息查询功能 | 第56-58页 |
5.2.1 信息数据显示模块 | 第56-57页 |
5.2.2 信息数据显示模块 | 第57-58页 |
5.3 恶意页面动态检测系统 | 第58-66页 |
5.3.1 主动沙箱子系统 | 第59页 |
5.3.2 网络行为分析子系统 | 第59-62页 |
5.3.3 关键行为记录功能 | 第62-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7页 |
6.2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