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LTE网络协议安全性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标准化组织对LTE网络协议安全性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学术界对LTE网络协议安全性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协议安全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协议的模糊测试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2 协议的形式化分析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协议安全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15-16页 |
1.3.4 协议安全检测方法的选取 | 第16-17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7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第二章 LTE系统网络协议介绍 | 第18-25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LTE系统架构及协议栈演进 | 第18-20页 |
2.3 LTE系统协议功能介绍 | 第20-24页 |
2.3.1 移动性管理 | 第20-23页 |
2.3.2 会话管理 | 第23-24页 |
2.3.3 切换管理 | 第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LTE系统网络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 第25-44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攻击树模型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25-27页 |
3.3 构造攻击树 | 第27-33页 |
3.3.1 LTE网络协议的安全要素分析 | 第27-28页 |
3.3.2 破坏机密性攻击子树 | 第28-30页 |
3.3.3 破坏可用性攻击子树 | 第30-32页 |
3.3.4 完整的攻击树 | 第32-33页 |
3.4 攻击序列可行性分析 | 第33-36页 |
3.4.1 破坏机密性攻击序列可行性分析 | 第34-35页 |
3.4.2 破坏可用性攻击序列可行性分析 | 第35-36页 |
3.5 LTE网络协议安全性具体分析 | 第36-43页 |
3.5.1 接入过程的安全性分析 | 第37-40页 |
3.5.1.1 信令流程 | 第37-39页 |
3.5.1.2 接入过程可用性的安全性分析 | 第39页 |
3.5.1.3 接入过程的安全缺陷总结 | 第39-40页 |
3.5.2 切换过程安全性分析 | 第40-43页 |
3.5.2.1 信令流程 | 第40-42页 |
3.5.2.2 切换过程机密性和可用性安全性分析 | 第42页 |
3.5.2.3 切换过程的安全缺陷总结 | 第42-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基于有色Petri网的安全缺陷形式化分析验证 | 第44-66页 |
4.1 引言 | 第44-45页 |
4.2 有色Petri网相关概念及分析方法总结 | 第45-48页 |
4.2.1 Petri网基本定义和性质 | 第45-47页 |
4.2.2 有色Petri网的基本概念 | 第47页 |
4.2.3 有色Petri网分析方法和工具总结 | 第47-48页 |
4.3 接入过程安全缺陷的有色Petri网验证 | 第48-57页 |
4.3.1 接入过程的有色Petri网模型 | 第48-50页 |
4.3.2 接入过程的有色Petri网模型有效性分析 | 第50-53页 |
4.3.3 接入过程安全缺陷的验证 | 第53-57页 |
4.4 切换过程安全缺陷的有色Petri网验证 | 第57-65页 |
4.4.1 切换过程的有色Petri网模型 | 第57-59页 |
4.4.2 切换过程的有色Petri网模型有效性分析 | 第59-61页 |
4.4.3 切换过程安全缺陷的验证 | 第61-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66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