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ASP模型的秦皇岛石河水库水质模拟与保护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水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3 水质管理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石河水库概况及污染源调查分析 | 第16-22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6-18页 |
2.1.1 石河水库概况 | 第16页 |
2.1.2 研究区气候特征 | 第16页 |
2.1.3 石河水库保护区划分 | 第16-17页 |
2.1.4 水库管理概况 | 第17-18页 |
2.2 研究区污染源调查 | 第18-22页 |
2.2.1 点源污染物分析 | 第18-20页 |
2.2.2 面源污染物分析 | 第20-21页 |
2.2.3 污染源调查结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石河水库水质评价与分析 | 第22-34页 |
3.1 单因子评价法 | 第22-24页 |
3.1.1 评价方法 | 第22页 |
3.1.2 评价结果 | 第22-24页 |
3.2 污染指数评价法 | 第24-28页 |
3.2.1 评价方法 | 第24-26页 |
3.2.2 评价结果 | 第26-28页 |
3.3 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法 | 第28-31页 |
3.3.1 评价方法 | 第28-30页 |
3.3.2 评价结果 | 第30-31页 |
3.4 石河水库水质评价结论 | 第31-34页 |
第4章 石河水库水质模拟与分析 | 第34-58页 |
4.1 WASP模型介绍 | 第34-39页 |
4.1.1 WASP模型原理 | 第35页 |
4.1.2 WASP模型组成 | 第35-39页 |
4.2 WASP模型概化及参数的率定 | 第39-48页 |
4.2.1 模型使用假设条件 | 第39页 |
4.2.2 概化单元体数据 | 第39-42页 |
4.2.3 模型信息数据录入 | 第42-43页 |
4.2.4 参数率定 | 第43-48页 |
4.3 WASP模型验证模拟与分析 | 第48-55页 |
4.3.1 化学需氧量(COD)模拟的有效性分析 | 第50-51页 |
4.3.2 氨氮(NH3-N)模拟的有效性分析 | 第51-53页 |
4.3.3 总氮(TN)模拟的有效性分析 | 第53-55页 |
4.4 WASP模型水质模拟预测 | 第55-58页 |
4.4.1 模型信息数据录入 | 第55-56页 |
4.4.2 水质模拟与水质预测 | 第56-58页 |
第5章 石河水库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58-72页 |
5.1 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 第58-60页 |
5.1.1 水环境容量计算公式 | 第58-60页 |
5.1.2 水环境容量参数选择 | 第60页 |
5.1.3 水环境容量水质目标 | 第60页 |
5.2 水环境容量计算水文条件 | 第60-62页 |
5.3 参数确定及计算结果 | 第62-64页 |
5.3.1 水环境容量参数确定 | 第62-63页 |
5.3.2 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 第63-64页 |
5.4 水环境容量模型修正 | 第64-66页 |
5.4.1 模型修正方法 | 第64页 |
5.4.2 模型修正结果 | 第64-66页 |
5.5 研究区面源污染核算 | 第66-68页 |
5.5.1 农村生活污染源 | 第66页 |
5.5.2 畜禽养殖业污染源 | 第66-67页 |
5.5.3 农业种植业污染源 | 第67-68页 |
5.6 水环境容量结果分析 | 第68-72页 |
第6章 石河水库保护方案设计 | 第72-78页 |
6.1 污染物治理措施 | 第72-75页 |
6.1.1 点源污染治理措施 | 第72-73页 |
6.1.2 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 第73-75页 |
6.2 水源地保护方案 | 第75-78页 |
6.2.1 环境生态恢复建设 | 第75-76页 |
6.2.2 环境预警应急建设 | 第76页 |
6.2.3 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 第76-78页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第78-8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7.2 创新点 | 第79页 |
7.3 不足与建议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