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屯扶杨油层储层预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0.1 研究意义 | 第9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0.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2-17页 |
1.1 大地构造与盆地演化 | 第12-13页 |
1.2 地层沉积特征 | 第13-15页 |
1.3 研究区概况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沉积环境与沉积演化研究 | 第17-44页 |
2.1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17-25页 |
2.1.1 基准面旋回识别方法与标志 | 第17-18页 |
2.1.2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18-25页 |
2.2 沉积微相特征及类型 | 第25-40页 |
2.2.1 沉积相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25-26页 |
2.2.2 沉积微相特征及类型 | 第26-33页 |
2.2.3 单井相特征及其演化分析 | 第33-39页 |
2.2.4 联井相带对比特征 | 第39-40页 |
2.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0-41页 |
2.3.1 扶余油层滨浅湖-三角洲相的演化 | 第40-41页 |
2.3.2 杨大城子油层曲流河相的变迁 | 第41页 |
2.4 沉积相模式 | 第41-44页 |
第三章 地震构造解释 | 第44-53页 |
3.1 研究思路与解释流程 | 第44页 |
3.2 层位识别与标定 | 第44-46页 |
3.2.1 合成地震记录 | 第44-45页 |
3.2.2 地震解释层位反射特征 | 第45-46页 |
3.3 地震构造解释精细解释方法 | 第46-48页 |
3.4 构造解释成果 | 第48-53页 |
第四章 储层预测与分布规律 | 第53-74页 |
4.1 地震反演基本方法 | 第53-54页 |
4.1.1 基于反褶积地震直接反演的基本原理 | 第53-54页 |
4.1.2 基于模型反演 | 第54页 |
4.1.3 测井约束反演 | 第54页 |
4.2 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与敏感性分析 | 第54-56页 |
4.2.1 储层地震反射特征 | 第54-55页 |
4.2.2 储层敏感性分析 | 第55-56页 |
4.3 基础资料分析与整理 | 第56-59页 |
4.3.1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 第56-57页 |
4.3.2 测井曲线基线漂移校正 | 第57页 |
4.3.3 测井曲线归一化处理 | 第57-59页 |
4.4 测井曲线重构技术 | 第59-61页 |
4.4.1 重构方法 | 第60页 |
4.4.2 曲线重构效果分析 | 第60-61页 |
4.5 储层地震反演预测 | 第61-66页 |
4.5.1 子波提取与地质模型建立 | 第61-62页 |
4.5.2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及效果分析 | 第62-64页 |
4.5.3 基于模型的反演及效果分析 | 第64-65页 |
4.5.4 反演可靠性分析 | 第65-66页 |
4.6 砂体分布特征 | 第66-69页 |
4.7 储层物性随机模拟反演 | 第69-72页 |
4.7.1 储层随机性质 | 第69页 |
4.7.2 储层物性随机模拟 | 第69-72页 |
4.8 储层含气性预测 | 第72-74页 |
4.8.1 衰减系数分析方法 | 第72页 |
4.8.2 效果分析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