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3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 家蚕是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 | 第14页 |
2 家蚕的精子二型 | 第14页 |
3 二型精子的差异 | 第14-15页 |
4 有关无核精子功能的假说 | 第15-16页 |
5 家蚕蛋白组表达谱 | 第16-17页 |
6 TMT蛋白组标记及定量鉴定学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家蚕精子发生、形成的形态学观察 | 第19-27页 |
1 引言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2.1 昆虫 | 第20页 |
2.2 试剂 | 第20-21页 |
2.3 主要试剂的配置 | 第21页 |
2.4 仪器 | 第21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3 结果 | 第22-26页 |
3.1 家蚕精巢内容物 | 第22-23页 |
3.2 家蚕四龄期精子发生与形成 | 第23页 |
3.3 家蚕五龄期精子形成过程 | 第23-26页 |
3.4 家蚕蛹期的精子形成 | 第26页 |
4 讨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保幼激素类似物对家蚕精子形成的影响 | 第27-32页 |
1 引言 | 第27-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页 |
2.1 试剂 | 第28页 |
2.2 昆虫 | 第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页 |
3 结果 | 第28-31页 |
3.1 家蚕生长发育情况 | 第28-29页 |
3.2 精巢内精子发生进程 | 第29-31页 |
4 讨论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家蚕精巢蛋白组差异表达谱分析 | 第32-51页 |
1 引言 | 第32-3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2.1 昆虫 | 第33页 |
2.2 试剂 | 第33页 |
2.3 仪器 | 第33-34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7页 |
3.1 蛋白组描述 | 第37页 |
3.2 Gene Ontology注释 | 第37-38页 |
3.3 KEGG pathway富集 | 第38-39页 |
3.4 TCA循环 | 第39-41页 |
3.5 氧化磷酸化 | 第41-42页 |
3.6 30K蛋白家族成员 | 第42-43页 |
3.7 精巢内典型 30K家族成员mRNA水平定量分析 | 第43-44页 |
3.8 遗传信息加工 | 第44-46页 |
3.9 精子发生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51页 |
4.1 能量代谢 | 第47-48页 |
4.2 基因表达与细胞周期 | 第48页 |
4.3 家蚕 30K蛋白家族 | 第48-49页 |
4.4 线粒体代谢 | 第49页 |
4.5 表达变化较大的其他蛋白 | 第49-51页 |
全文总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附录 | 第60-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