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2-17页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0.1.1 选题的背景 | 第12页 |
0.1.2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0.3 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 | 第15-16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0.5 文章创新点 | 第16页 |
0.6 文章不足 | 第16-17页 |
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1.1 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1.1.1 养老保险基金 | 第17-18页 |
1.1.2 名义全账户制 | 第18-19页 |
1.1.3 养老保险筹资模式 | 第19-20页 |
1.2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1.2.1 代际交叠模型理论 | 第20-21页 |
1.2.2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1页 |
1.2.3 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理论 | 第21-23页 |
2 现行筹资模式下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3-27页 |
2.1 现行筹资模式下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 第23-25页 |
2.1.1 个人账户的运行状况 | 第23页 |
2.1.2 养老保险缴费率状况 | 第23-24页 |
2.1.3 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率状况 | 第24页 |
2.1.4 养老保险制度财务状况 | 第24-25页 |
2.2 现行筹资模式下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2.2.1 个人账户“空账”现象严重 | 第25页 |
2.2.2 企业缴费率过高、拖缴欠缴普遍 | 第25-26页 |
2.2.3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 | 第26-27页 |
3 实行名义全账户制的必要性及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影响的机制分析 | 第27-32页 |
3.1 实行名义全账户制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3.1.1 名义全账户制可以解决现行制度“空账”问题 | 第27页 |
3.1.2 名义全账户制可以提升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性 | 第27-28页 |
3.1.3 名义全账户制可以促进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全国统筹 | 第28页 |
3.1.4 名义全账户制可以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 | 第28-29页 |
3.2 名义全账户制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29-32页 |
3.2.1 使用名义全账户基金进行当期支付 | 第29页 |
3.2.2 账户余额向终生年金的精算转换 | 第29-30页 |
3.2.3 缴费被看作是“储蓄” | 第30页 |
3.2.4 参保缴费意愿增强 | 第30-32页 |
4 名义全账户制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影响的实证测算 | 第32-51页 |
4.1 名义账户制的主要形式及名义全账户制的实施方案设计 | 第32-34页 |
4.1.1 名义账户制的主要形式 | 第32-33页 |
4.1.2 名义全账户制的实施方案设计 | 第33-34页 |
4.2 主要参数假定及测算模型确定 | 第34-38页 |
4.2.1 主要参数假定 | 第34-36页 |
4.2.2 测算模型确定 | 第36-38页 |
4.3 名义全账户制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影响的实证测算 | 第38-43页 |
4.3.1 名义全账户制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的影响测算 | 第38-40页 |
4.3.2 名义全账户制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影响测算 | 第40-41页 |
4.3.3 名义全账户制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影响测算 | 第41-43页 |
4.4 现行制度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收支测算及对比分析 | 第43-51页 |
4.4.1 现行制度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收支测算 | 第43-45页 |
4.4.2 对比分析 | 第45-51页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1-54页 |
5.1 结论 | 第51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1-54页 |
5.2.1 在财政负担可控的基础上,建立“统筹养老金” | 第51-52页 |
5.2.2 利用地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建立中央集中管理的缓冲基金 | 第52页 |
5.2.3 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精算平衡委员会”,适时调整制度参数 | 第52页 |
5.2.4 建立适合我国的名义全账户配套机制 | 第52-53页 |
5.2.5 构建名义全账户基础上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