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电子数字计算机(不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论文--存贮器论文

基于容错及检错的云存储可靠性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概述第11-40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云存储第11-20页
        1.2.1 云存储概述第11-15页
        1.2.2 云存储发展现状第15-17页
        1.2.3 云存储关键技术第17-20页
    1.3 云存储可靠性的关键技术第20-22页
        1.3.1 避错技术第20-21页
        1.3.2 容错技术第21页
        1.3.3 检错技术第21-22页
    1.4 云存储可靠性研究现状第22-37页
        1.4.1 云存储副本技术第22-26页
        1.4.2 云存储纠删码技术第26-32页
        1.4.3 云存储失效检测技术第32-37页
    1.5 研究内容第37-38页
    1.6 组织结构第38-40页
第2章 基于负载均衡和访问热度的云存储副本容错策略研究第40-63页
    2.1 云存储副本数据组织结构第40-42页
    2.2 云存储动态副本放置策略第42-48页
        2.2.1 基于一致性Hash的副本组间布局第42-44页
        2.2.2 基于节点性能和负载的组内副本放置策略第44-48页
    2.3 云存储自适应副本数量控制策略第48-53页
        2.3.1 副本数量初始化策略第48-50页
        2.3.2 副本数量动态调整策略第50-53页
    2.4 实验分析第53-62页
        2.4.1 实验环境第53-57页
        2.4.2 结果分析第57-62页
    2.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3章 适用于云存储的高容错扩展X码研究第63-90页
    3.1 预备知识第63-65页
        3.1.1 阵列码的相关概念第63-64页
        3.1.2 X码第64-65页
    3.2 EX_X阵列码编码过程第65-68页
    3.3 EX_X码的代数表示及MDS性质证明第68-76页
    3.4 EX_X码的译码算法第76-80页
        3.4.1 (m, 3)EX_X译码算法第76-79页
        3.4.2 (m,k)EX_X译码算法第79-80页
        3.4.3 (m,k)EX_X译码时间复杂度第80页
    3.5 EX_X码在云存储中的编译码流程第80-81页
    3.6 实验分析第81-89页
        3.6.1 性能指标第81-83页
        3.6.2 编译码验证第83-84页
        3.6.3 结果分析第84-89页
    3.7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4章 基于时延预测的云存储自适应检错策略研究第90-110页
    4.1 云存储失效检测模型第90-94页
        4.1.1 传统失效检测模型第90-92页
        4.1.2 云存储双向检测模型第92-94页
    4.2 基于指数平滑的自适应失效检测算法第94-97页
        4.2.1 基于二次指数平滑的延迟预测第95-96页
        4.2.2 修正值动态调整第96-97页
    4.3 P类检测器性质证明第97-101页
        4.3.1 失效检测的级别及分类第97-99页
        4.3.2 强完整性证明第99-101页
        4.3.3 最终强精确性证明第101页
    4.4 实验分析第101-109页
        4.4.1 性能指标第101-102页
        4.4.2 实验环境第102-103页
        4.4.3 结果分析第103-109页
    4.5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5章 云存储混合冗余容错机制研究第110-130页
    5.1 云存储混合冗余容错体系架构第110-112页
    5.2 混合冗余容错机制第112-115页
        5.2.1 基于多时间窗.的文件热度计算第113-114页
        5.2.2 容错模式的转换第114-115页
    5.3 混合冗余容错布局方式第115-118页
    5.4 数据恢复策略第118-120页
    5.5 实验分析第120-128页
        5.5.1 实验环境第120-123页
        5.5.2 性能分析第123-128页
    5.6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30-132页
    6.1 论文总结第130页
    6.2 研究展望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专利第144-14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挖掘用户生成内容的产品搜索引擎设计
下一篇:大容量光纤光栅传感网络高速解调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