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1.2.1 串联补偿装置对线路保护的影响概述 | 第16-17页 |
1.2.2 串联补偿线路保护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2.3 串联补偿线路的故障测距算法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6-28页 |
第2章 串联补偿线路模型及故障特征分析 | 第28-40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串联补偿装置及其自身保护 | 第28-31页 |
2.2.1 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结构 | 第28-29页 |
2.2.2 串联补偿电容的保护特点 | 第29-31页 |
2.3 串联补偿线路故障特征分析 | 第31-34页 |
2.3.1 电压电流向量的反向 | 第31-33页 |
2.3.2 暂态低频分量电流的出现 | 第33-34页 |
2.4 串联补偿线路一般化等效模型 | 第34-39页 |
2.4.1 一般化等效模型 | 第34-37页 |
2.4.2 模型暂态可行性分析 | 第37-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计及MOV影响的串联补偿线路故障位置识别方法 | 第40-50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串联补偿线路故障位置识别新方法 | 第40-49页 |
3.2.1 方法理论依据 | 第40-41页 |
3.2.2 故障位置识别方法 | 第41-44页 |
3.2.3 仿真验证 | 第44-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串联补偿线路相间距离保护算法研究 | 第50-66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串联补偿线路相间距离保护新算法 | 第50-63页 |
4.2.1 模型分析 | 第50-54页 |
4.2.2 相间距离保护新算法 | 第54-56页 |
4.2.3 电阻分量的整定 | 第56-57页 |
4.2.4 仿真验证 | 第57-63页 |
4.3 灵敏度分析 | 第63-65页 |
4.3.1 分布电容的影响 | 第63页 |
4.3.2 故障接地电阻和负荷电流影响 | 第63-64页 |
4.3.3 系统阻抗比(SIR)影响 | 第64-65页 |
4.3.4 低频分量影响 | 第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串联补偿单回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的保护测距算法研究 | 第66-83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基于单端量的串联补偿线路单相接地保护测距算法 | 第66-74页 |
5.2.1 模型分析 | 第66页 |
5.2.2 基于单端量的串补线路单相接地保护测距新算法 | 第66-68页 |
5.2.3 仿真验证 | 第68-74页 |
5.3 基于双端量的串联补偿线路单相接地故障保护测距算法 | 第74-82页 |
5.3.1 模型分析 | 第74-75页 |
5.3.2 基于双端量的串补线路单相接地保护测距新算法 | 第75-77页 |
5.3.3 仿真验证 | 第77-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串联补偿平行双回线路单相接地故障距离保护和测距算法研究 | 第83-108页 |
6.1 引言 | 第83页 |
6.2 串联补偿平行双回线路等值模型 | 第83-84页 |
6.3 基于单端量的串联补偿平行双回线单相接地故障距离保护算法 | 第84-96页 |
6.3.1 基于单端量的单相接地故障距离保护新算法 | 第84-85页 |
6.3.2 新算法的仿真验证 | 第85-94页 |
6.3.3 故障电阻和负荷电流对新算法的影响 | 第94-95页 |
6.3.4 线路分布电容参数对新算法的影响 | 第95页 |
6.3.5 结论 | 第95-96页 |
6.4 基于双端量的串联补偿平行双回线路单相接地故障保护测距算法 | 第96-107页 |
6.4.1 基于双端量的单相接地故障保护测距新算法 | 第96-99页 |
6.4.2 新算法的仿真验证 | 第99-106页 |
6.4.3 结论 | 第106-10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3-1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作者简介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