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军事论文--中国军事论文--各种武装力量(各军、兵种)论文

基于作战网络模型的装备体系贡献度研究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9页
        1.2.1 WSoSCN建模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2 贡献度研究及军事应用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9-23页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论文创新点第20-21页
        1.3.3 论文组织结构第21-23页
第二章 基于作战网络模型的装备体系贡献度研究框架第23-36页
    2.1 作战网络介绍第23-26页
        2.1.1 作战网络概念及特点第23-25页
        2.1.2 作战网络层次架构第25-26页
    2.2 作战网络建模框架第26-30页
        2.2.1 功能作战网络建模框架第26-29页
        2.2.2 过程作战网络建模框架第29-30页
    2.3 装备体系贡献度研究框架第30-35页
        2.3.1 装备体系贡献度概念第30-32页
        2.3.2 装备体系贡献度内涵第32-33页
        2.3.3 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第33-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作战网络建模描述方法第36-51页
    3.1 功能战网络建模描述第36-46页
        3.1.1 元功能节点建模描述第36-38页
        3.1.2 功能边建模描述第38-45页
        3.1.3 作战环建模描述第45-46页
    3.2 过程作战网络建模描述第46-50页
        3.2.1 过程作战网络模型第46-49页
        3.2.2 杀伤链建模描述第49-50页
    3.3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装备体系贡献度分析与评估第51-63页
    4.1 装备体系作战能力贡献度评估第51-55页
        4.1.1 装备体系作战能力贡献度分析流程第51-52页
        4.1.2 战技指标规范化处理及能力聚合第52-54页
        4.1.3 基于作战环的体系作战能力评估第54页
        4.1.4 装备体系作战能力贡献度评估指标第54-55页
    4.2 装备体系结构抗毁贡献度评估第55-59页
        4.2.1 装备体系结构抗毁贡献度分析流程第55-56页
        4.2.2 网络结构抗毁性评估第56-59页
        4.2.3 装备体系结构抗毁贡献度评估指标第59页
    4.3 装备体系任务支撑贡献度评估第59-62页
        4.3.1 装备体系任务支撑贡献度分析流程第60页
        4.3.2 基于杀伤链的体系作战任务执行情况评估第60-61页
        4.3.3 装备体系任务支撑贡献度评估指标第61-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实例研究——数字化装甲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第63-90页
    5.1 实例介绍第63-69页
        5.1.1 数字化装甲合成营编制第63-65页
        5.1.2 敌方目标想定第65-66页
        5.1.3 装备及敌方目标描述第66-67页
        5.1.4 功能边连接想定第67-69页
    5.2 数字化装甲装备体系作战能力贡献度评估第69-78页
        5.2.1 功能作战网络构建第69-70页
        5.2.2 数据准备第70-71页
        5.2.3 作战作战能力贡献度计算第71-74页
        5.2.4 体系作战能力贡献度分析第74-78页
    5.3 数字化装甲装备体系结构抗毁贡献度评估第78-81页
        5.3.1 结构抗毁贡献度计算第78-79页
        5.3.2 结构抗毁贡献度分析第79-81页
    5.4 数字化装甲装备体系任务支撑贡献度评估第81-88页
        5.4.1 作战想定第82-84页
        5.4.2 任务支撑贡献度计算第84-86页
        5.4.3 任务支撑贡献度分析第86-88页
    5.5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结束语第90-92页
致谢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0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00-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红外搜索跟踪系统的低慢小目标检测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BIM的冀南传统民居持续再生利用研究--以邢台县英谈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