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3页 |
1.1 活性炭的概述 | 第12-13页 |
1.2 成型活性炭 | 第13-16页 |
1.2.1 成型活性炭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3页 |
1.2.2 成型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 第13-16页 |
1.3 糯米灰浆的概述 | 第16-17页 |
1.3.1 糯米灰浆的性质 | 第16页 |
1.3.2 糯米灰浆的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4 羧甲基纤维素(CMC)及其应用现状 | 第17-18页 |
1.5 造纸白泥 | 第18-19页 |
1.5.1 造纸白泥的来源和主要成分 | 第18页 |
1.5.2 造纸白泥的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1.6 活性炭烟气脱硫脱氮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7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3页 |
1.7.1 本课题的学术思想和立论依据 | 第19-20页 |
1.7.2 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20页 |
1.7.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和方法 | 第23-27页 |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23-24页 |
2.1.1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2.1.2 实验主要原料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2.1 原料准备 | 第24页 |
2.2.2 炭化方法 | 第24-25页 |
2.2.3 糯米灰浆为粘结剂制备柱状成型活性炭 | 第25页 |
2.2.4 CMC为粘结剂制备条形颗粒成型活性炭 | 第25页 |
2.3 富钙成型活性炭性能评价方法 | 第25-26页 |
2.4 富钙成型活性炭的表征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粉状富钙活性炭的制备 | 第27-43页 |
3.1 结果与讨论 | 第28-41页 |
3.1.1 温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2 造纸白泥与杉木屑的质量比的影响 | 第29-31页 |
3.1.3 保温时间的影响 | 第31-32页 |
3.1.4 白泥的SEM/EDX分析 | 第32-33页 |
3.1.5 热重分析 | 第33-35页 |
3.1.6 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分析 | 第35-39页 |
3.1.7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9-40页 |
3.1.8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41页 |
3.2 结论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富钙成型活性炭的制备 | 第43-50页 |
4.1 成型活性炭的强度和耐水浸泡性分析 | 第43-45页 |
4.1.1 糯米浆粘结成型富钙活性炭的强度分析 | 第43-45页 |
4.2 富钙成型活性炭的热重分析 | 第45-47页 |
4.3 富钙成型活性炭的SEM观察 | 第47-48页 |
4.3.1 糯米浆粘结成型富钙活性炭的SEM观察 | 第47页 |
4.3.2 CMC粘结成型富钙活性炭的SEM观察 | 第47-48页 |
4.4 富钙成型活性炭的XRD分析 | 第48-49页 |
4.5 结论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成型富钙活性炭的脱氯实验研究 | 第50-55页 |
5.1 试剂的配制和有效氯浓度的测定 | 第50-51页 |
5.2 仪器设备 | 第51-52页 |
5.3 实验步骤 | 第52-53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53页 |
5.5 富钙成型活性炭的再生 | 第53-55页 |
第六章 富钙成型活性炭的脱硫实验研究 | 第55-59页 |
6.1 实验装置和方法 | 第55-57页 |
6.1.1 设备及仪器 | 第55-56页 |
6.1.2 实验条件 | 第56页 |
6.1.3 脱硫工艺 | 第56-57页 |
6.1.4 活性炭脱硫性能的指标 | 第57页 |
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7-5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7.1 结论 | 第59-60页 |
7.1.1 造纸白泥制备富钙活性炭 | 第59页 |
7.1.2 富钙成型活性炭的制备 | 第59-60页 |
7.1.3 富钙成型活性炭的初步应用 | 第60页 |
7.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学术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