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13页 |
1.2.2 国内外生态足迹的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2.1 国外研究进程 | 第14-15页 |
1.2.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3 简要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目标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20页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2 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模型的选择 | 第22-29页 |
2.1 生态足迹模型 | 第22-25页 |
2.1.1 基本定义 | 第22页 |
2.1.2 基本假设 | 第22页 |
2.1.3 基本概念 | 第22-24页 |
2.1.4 计算方法与公式 | 第24-25页 |
2.2 生态足迹模型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指标 | 第25-26页 |
2.2.1 万元GDP生态足迹与万元GDP能源足迹 | 第25页 |
2.2.2 生态足迹多样性 | 第25-26页 |
2.2.3 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 | 第26页 |
2.2.4 生态压力指数 | 第26页 |
2.3 生态足迹模型的优点与局限 | 第26-29页 |
2.3.1 生态足迹模型的优点 | 第26-27页 |
2.3.2 生态足迹模型的局限 | 第27-29页 |
3 永泰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29-34页 |
3.1 自然资源现状分析 | 第29-30页 |
3.2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 第30-34页 |
3.2.1 经济现状分析 | 第30-32页 |
3.2.2 社会现状分析 | 第32-34页 |
4 永泰县生态足迹实证评价 | 第34-48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34页 |
4.2 永泰县2010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 第34-39页 |
4.2.1 永泰县2010年生态足迹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4.2.2 永泰县2010年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4.2.3 永泰县2010年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9页 |
4.3 永泰县2005-2014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 第39-46页 |
4.3.1 永泰县2005-2014年生态足迹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4.3.2 永泰县2005-2014年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4.3.3 永泰县2005-2014年生态赤字/盈余计算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 第43-46页 |
4.4 永泰县2015-2020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预测分析 | 第46-48页 |
5 永泰县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研究 | 第48-60页 |
5.1 可持续发展相关指标评价 | 第48-57页 |
5.1.1 万元GDP生态足迹和万元GDP能源足迹分析 | 第48-50页 |
5.1.2 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50-51页 |
5.1.3 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分析 | 第51-53页 |
5.1.4 生态压力指数分析 | 第53-55页 |
5.1.5 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55-57页 |
5.2 可持续发展等级表评价 | 第57页 |
5.3 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评估 | 第57-58页 |
5.4 影响永泰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分析 | 第58-60页 |
6 提升永泰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策建议 | 第60-63页 |
6.1 保护原有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 第60页 |
6.2 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 第60-61页 |
6.3 提高人口素质,实施生态环境教育 | 第61页 |
6.4 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 第61-63页 |
7 结论 | 第63-6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7.2 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