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介绍 | 第11-16页 |
1.2.1 结构动测 | 第11-12页 |
1.2.2 人结构相互作用 | 第12-15页 |
1.2.3 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某框架教学楼的动力特性测试方案 | 第17-29页 |
2.1 前言 | 第17页 |
2.2 结构动测方法介绍 | 第17-21页 |
2.2.1 稳态正弦激振法 | 第17-19页 |
2.2.2 自由振动法 | 第19-20页 |
2.2.3 脉动测试法 | 第20-21页 |
2.3 框架教学楼复临舍介绍 | 第21-23页 |
2.3.1 复临舍工程概况 | 第21-23页 |
2.4 复临舍动力特性测试 | 第23-28页 |
2.4.1 测点布置 | 第23-24页 |
2.4.2 测试准备 | 第24-25页 |
2.4.3 测试方案及测试过程 | 第25-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某框架教学楼动力特性测试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第29-53页 |
3.1 前言 | 第29页 |
3.2 数据处理相关理论概述 | 第29-34页 |
3.2.1 数据预处理 | 第29-30页 |
3.2.2 随机信号的时域处理 | 第30页 |
3.2.3 随机信号频域的分析 | 第30-33页 |
3.2.4 动力特性的识别 | 第33-34页 |
3.3 数据的预处理 | 第34-38页 |
3.3.1 原数据过大干扰段的人为删除 | 第34-35页 |
3.3.2 数据的滤波和重采样 | 第35-36页 |
3.3.3 消除趋势项和平滑处理 | 第36-38页 |
3.4 数据的自功率谱分析 | 第38-47页 |
3.4.1 自功率谱分析相关介绍 | 第38-39页 |
3.4.2 各组数据的自功率谱分析结果统计 | 第39-45页 |
3.4.3 各组数据的自功率谱分析最终结果 | 第45-47页 |
3.5 数据的互功率谱分析 | 第47-48页 |
3.5.1 互功率谱分析相关介绍 | 第47页 |
3.5.2 各组数据互功率谱结果及振型系数统计 | 第47-48页 |
3.6 数据的阻尼比识别 | 第48-51页 |
3.6.1 NExT法和STD法的原理介绍 | 第48-50页 |
3.6.2 阻尼比统计结果 | 第50-5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某框架教学楼在三种工况下的动量增量分析及抗震性能分析评估 | 第53-71页 |
4.1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53-59页 |
4.1.1 PERFORM-3D软件的动力弹塑性分析的实现 | 第53-55页 |
4.1.2 动力增量分析的微分方程 | 第55-56页 |
4.1.3 复临舍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6-59页 |
4.2 运用增量动量分析法评估框架教学楼的抗震性能 | 第59-70页 |
4.2.1 动力增量分析( IDA)基本概述 | 第59-61页 |
4.2.2 框架教学楼的动力增量分析 | 第61-7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