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缩略语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 | 第12页 |
·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研究背景综述 | 第14-34页 |
·高速铁路场景下传统网络面对的困难和相关解决方案 | 第14-16页 |
·高速铁路对通信网络构成的挑战 | 第14-15页 |
·针对高速铁路通信场景困难的可用技术 | 第15-16页 |
·抗多普勒频移 | 第15页 |
·抗穿透损耗 | 第15页 |
·降低切换需求 | 第15-16页 |
·LTE系统概述 | 第16-28页 |
·LTE系统的诞生背景 | 第16-17页 |
·正交频分多址(OFDMA)技术 | 第17-21页 |
·下行MIMO技术 | 第21-25页 |
·LTE系统中的无限资源管理 | 第25-28页 |
·通信系统间互干扰的分析 | 第28-34页 |
·干扰产生原理 | 第28-31页 |
·同频干扰的衡量方法 | 第31页 |
·邻频干扰的衡量方法 | 第31-34页 |
第三章 仿真高速铁路通信场景的设计和参数分析 | 第34-47页 |
·拓扑结构 | 第34-36页 |
·铁路、列车及直放站模型 | 第34-35页 |
·基站模型 | 第35-36页 |
·主要参数 | 第36页 |
·天线模型 | 第36-38页 |
·RRU天线模型 | 第36-37页 |
·repeater定向天线模型 | 第37页 |
·泄漏电缆天线模型 | 第37-38页 |
·路径损耗模型 | 第38-40页 |
·RRU与repeater间大尺度传播模型 | 第38-39页 |
·基站与列车内用户间的大尺度传播模型 | 第39页 |
·列车内repeater的泄漏电缆到用户间的传播模型 | 第39-40页 |
·多普勒频移模型 | 第40-41页 |
·频率及时延干扰模型 | 第41-42页 |
·频率干扰范围 | 第41页 |
·时延分量的干扰范围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页 |
·转发设备参数的设计 | 第42-44页 |
·专网基站发射功率和天线夹角 | 第42-43页 |
·repeater向泄漏电缆发射功率的设计 | 第43-44页 |
·中继放大器功率的设计 | 第44页 |
·公网宏蜂窝通信场景的模型及干扰模型 | 第44-47页 |
第四章 仿真平台设计及分析方法 | 第47-55页 |
·干扰系统的仿真研究 | 第47-49页 |
·模拟与仿真 | 第47页 |
·干扰系统仿真方法概述 | 第47-49页 |
·仿真流程及平台设计 | 第49-52页 |
·单系统吞吐量的评估 | 第49-51页 |
·两系统共存吞吐量评估 | 第51-52页 |
·干扰评估方法 | 第52-55页 |
·被干扰系统的评估 | 第52页 |
·链路级性能模型 | 第52-53页 |
·干扰及SINR计算 | 第53-55页 |
第五章 仿真结果及其讨论 | 第55-67页 |
·仿真参数配置 | 第55-56页 |
·高速铁路内用户接收功率 | 第56-58页 |
·TDD-LTE高铁专网干扰TDD-LTE宏蜂窝(同频及邻频) | 第58-64页 |
·平均小区吞吐量损失率 | 第58-60页 |
·穿过铁轨的小区的所有扇区及用户平均吞吐量变化 | 第60-62页 |
·远离专网基站的扇区的平均吞吐及用户吞吐量变化 | 第62-64页 |
·TD-LTE公网宏蜂窝干扰LTE高铁专网(同频及邻频) | 第64-65页 |
·抗干扰的布站建议 | 第65-67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7-69页 |
·已完成的工作 | 第67页 |
·未来的工作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