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含刚性三苯基四羧酸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性质及其作为荧光探针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7页
    1.1 配位化学第11-12页
    1.2 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第12-14页
        1.2.1 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简介第12页
        1.2.2 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的形态第12-13页
        1.2.3 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制备方法第13-14页
    1.3 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发展现状第14-24页
        1.3.1 吸附材料第14-15页
        1.3.2 磁性材料第15-17页
        1.3.3 导电材料第17页
        1.3.4 催化材料第17-19页
        1.3.5 新型医药材料第19-20页
        1.3.6 光学材料第20-24页
    1.4 本文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成果第24-27页
        1.4.1 论文的选题依据第24页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第24-27页
第二章 H_4ttac与金属钴离子构筑的磁性配合物的研究第27-45页
    2.1 引言第27-28页
    2.2 实验部分第28-29页
        2.2.1 实验用试剂第28页
        2.2.2 实验用仪器第28页
        2.2.3 配位聚合物1-4的合成第28-29页
    2.3 晶体数据的收集与精修第29-30页
    2.4 晶体结构分析第30-40页
        2.4.1 配合物{[Co_2(H_2ttac)_2(H_2O)_5](H_2O)_(10)}_n(1)的结构分析第30-31页
        2.4.2 配合物[Co_2(ttac)(pyridine)(H_2O)_3]_n(2)的结构分析第31-33页
        2.4.3 配合物[{Co_2(ttac)(4,4'-bipy)_(1.5)(H_2O)](H_2O)}_n(3)的结构分析第33-35页
        2.4.4 配合物{[Co_3(Httac)_2(bpe)_3(H_2O)_2](H_2O)_6}_n(4)的结构分析第35-38页
        2.4.5 配合物1-4的结构对比第38-40页
    2.5 配合物1-4的基本性质与表征第40-44页
        2.5.1 配合物1-4的相纯度分析第40-41页
        2.5.2 配合物1-4的热稳定性分析第41-42页
        2.5.3 配合物1-4的磁性分析第42-44页
    2.6 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H_4ttac与金属锰离子构筑的磁性配合物的研究第45-63页
    3.1 引言第45-46页
    3.2 实验部分第46-48页
        3.2.1 实验用试剂第46页
        3.2.2 实验用仪器第46页
        3.2.3 配位聚合物5-9的合成第46-48页
    3.3 晶体数据的收集与精修第48-49页
    3.4 晶体结构分析第49-59页
        3.4.1 配合物{Mn_3(Httac)_2(H_2O)_8(H_2O)_2}_n(5)的晶体结构第49-50页
        3.4.2 配合物{[Mn_(4.5)(ttac)_2(OH)(NMP)_2(H_2O)_2](H_2O)_2}_n(6)的晶体结构第50-52页
        3.4.3 配合物{[Mn_3(Httac)_2(4,4'bipy)(H_2O)_(14)]·(H_2O)_2}_n(7)的晶体结构第52-53页
        3.4.4 配合物{[Mn_2(ttac)(4,4'bipy)_(0.5)(H_2O)_3]·(H_2O)}_n(8)的晶体结构第53-54页
        3.4.5 配合物{[Mn_2(ttac)(bpa)_(1.5)(H_2O)_5](H_2O)_3}_n(9)的晶体结构第54-59页
    3.5 配合物5-9的基本性质与表征第59-62页
        3.5.1 配合物5-9的相纯度分析第59-60页
        3.5.2 配合物5-9的热稳定性分析第60-61页
        3.5.3 配合物5-9的磁性分析第61-62页
    3.6 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H_4ttac与金属镉离子构筑的荧光配合物的研究第63-75页
    4.1 引言第63-64页
    4.2 实验部分第64-65页
        4.2.1 实验用试剂第64页
        4.2.2 实验用仪器第64页
        4.2.3 配位聚合物10-12的合成第64-65页
    4.3 晶体数据的收集与精修第65-66页
    4.4 晶体结构分析第66-72页
        4.4.1 配合物[Cd_4(ttac)_2(H_2O)_4]_n(10)的晶体结构第66-67页
        4.4.2 配合物{[Cd(H_2ttac)(bpe)(H_2O)_2]·(H_4ttac)·(bpe)_(0.5)·(H_2O)_5}_n(11)的晶体结构第67-68页
        4.4.3 配合物{[Cd_2(ttac)(bpe)(H_2O)_2]·(H_2O)_3}_n(12)的晶体结构第68-72页
    4.5 配合物10-12的基本性质与表征第72-74页
        4.5.1 配合物10-12的相纯度分析第72页
        4.5.2 配合物10-12的热稳定性分析第72-73页
        4.5.3 配合物10-12的荧光光谱分析第73-74页
    4.6 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H_4ttac构筑的密堆积配合物作荧光探针的研究第75-97页
    5.1 引言第75-76页
    5.2 实验部分第76-78页
        5.2.1 实验用试剂第76-77页
        5.2.2 实验用仪器第77-78页
        5.2.3 配合物13的合成第78页
    5.3 晶体数据的收集与精修第78-79页
    5.4 晶体结构分析第79-82页
    5.5 配合物13的基本性质与表征第82-84页
        5.5.1 配合物13的相纯度分析第82页
        5.5.2 配合物13的热稳定性与表面吸附测试第82-83页
        5.5.3 配合物13的固态荧光分析第83-84页
    5.6 配合物13的作为荧光探针的研究第84-94页
        5.6.1 配合物13作为荧光探针对芳香硝基化合物的检测第85-88页
        5.6.2 配合物13的作为荧光探针对Cu~(2+)的检测第88-92页
        5.6.3 配合物13的作为荧光探针对碱的响应第92-94页
    5.7 小结第94-97页
第六章 关于两例同源配合物作荧光探针的定量计算及构效关系第97-115页
    6.1 引言第97-98页
    6.2 实验部分第98-99页
        6.2.1 实验用试剂第98页
        6.2.2 实验用仪器第98-99页
        6.2.3 配位聚合物14和15的合成第99页
    6.3 晶体数据的收集与精修第99-100页
    6.4 晶体结构分析第100-103页
        6.4.1 {[Cd_3(Httac)_2(H_2O)_8]·(H_2O)_2}_n(14)的晶体结构分析第100页
        6.4.2 {[Cd_2(ttac)(H_2O)_6]·(H_2O)_6}_n(15)的晶体结构分析第100-103页
        6.4.3 同源配合物14和15的结构比较第103页
    6.5 配合物14和15的基本性质与表征第103-105页
        6.5.1 配合物14和15的热稳定性测试第103-104页
        6.5.2 配合物14和15的固态荧光测试第104-105页
    6.6 配合物14和15作荧光探针对Cu~(2+)的识别第105-106页
        6.6.1 配合物14作荧光探针对Cu~(2+)的识别第105-106页
        6.6.2 配合物15作荧光探针对Cu~(2+)的识别第106页
    6.7 配合物14和15对Cu~(2+)识别的两种评价方式第106-111页
        6.7.1 配合物14和15对Cu~(2+)的识别机理的比较第106-108页
        6.7.2 配合物14和15对Cu~(2+)的识别模式的比较第108-111页
    6.8 配合物14和15作Cu~(2+)荧光探针的构效关系第111-112页
    6.9 配合物14和15作Cu~(2+)荧光探针对时间的响应第112-113页
    6.10 小结第113-115页
结论与创新点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3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37-139页
致谢第139-141页
作者简介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o-O基半导体材料优化制备及光催化氧化脱硫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ZSM-5分子筛的纳米化、核壳化及其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