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11-20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二)文献资料综述 | 第14-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四)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1.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2.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0-33页 |
(一)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思想 | 第20-26页 |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文明的论述 | 第20-23页 |
2.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思想 | 第23-26页 |
(二)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 第26-33页 |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 第26-27页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 第27-30页 |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有关论述 | 第30-33页 |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相关概念 | 第33-38页 |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内涵 | 第33-34页 |
1.“新时代” | 第33页 |
2.“文明” | 第33-34页 |
3.“实践” | 第34页 |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特征 | 第34-36页 |
1.志愿性 | 第34-35页 |
2.精准性 | 第35页 |
3.统筹性 | 第35-36页 |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36-38页 |
1.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 第36页 |
2.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关系 | 第36-38页 |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背景、推进过程及意义 | 第38-45页 |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提出背景 | 第38-39页 |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推进过程 | 第39-42页 |
1.顶层设计,部署工作 | 第39-41页 |
2.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壮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主体力量 | 第41-42页 |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意义 | 第42-45页 |
1.有利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 第43页 |
2.有利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第43页 |
3.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 第43-44页 |
4.有利于更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新期待 | 第44-45页 |
四、内蒙古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现状 | 第45-60页 |
(一)内蒙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践探索 | 第45-54页 |
1.明确目标方向 | 第45-46页 |
2.强化研究部署 | 第46-48页 |
3.构建组织架构 | 第48-49页 |
4.搭建服务平台 | 第49-50页 |
5.推进志愿服务 | 第50-51页 |
6.打造品牌项目 | 第51-52页 |
7.建立工作机制 | 第52-54页 |
(二)内蒙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取得的成效 | 第54-57页 |
1.党的思想和理论得到广泛传播 | 第55页 |
2.基层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 第55-56页 |
3.群众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 第56页 |
4.乌兰牧骑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 第56-57页 |
(三)内蒙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初步经验 | 第57-60页 |
1.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第57页 |
2.坚持以领导重视和示范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保证 | 第57-58页 |
3.坚持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作为根本出发点 | 第58页 |
4.坚持以民族地区实际作为开展工作的立足点 | 第58页 |
5.坚持以建立融通联动的工作机制为基本方法 | 第58-60页 |
五、内蒙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路径 | 第60-70页 |
(一)内蒙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60-64页 |
1.领导重视不够,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 第60-61页 |
2.工作融合不足,资源整合不够 | 第61页 |
3.志愿者力量薄弱,志愿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 第61-62页 |
4.工作创新不足,实效有待提升 | 第62-63页 |
5.基础保障不足,难以保证常态化发展 | 第63页 |
6.供需不匹配,群众广泛参与实践不够 | 第63-64页 |
7.网络平台研发不足,线上线下阵地融合不够 | 第64页 |
(二)内蒙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未来的发展路径 | 第64-70页 |
1.加强理论研究,打牢思想基础 | 第64-65页 |
2.推进实体建设,强化持续供给 | 第65页 |
3.推动工作融合,凝聚强大合力 | 第65-67页 |
4.创新方式方法,引导群众参与 | 第67-68页 |
5.壮大志愿力量,提升服务质量 | 第68-69页 |
6.加强运用网络,促进阵地融合 | 第69-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