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和评判的纠结--宋金和议评价的流变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二、研究状况 | 第10-12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宋代人对宋金和议的评价 | 第13-23页 |
第一节 主战者的评价 | 第13-17页 |
一、胡铨、李纲、岳飞、韩世忠的评价 | 第13-17页 |
二、朱熹、汪应辰的评价 | 第17页 |
第二节 主和者的评价 | 第17-20页 |
一、宋高宗等人的评价 | 第18-19页 |
二、王明清、赵彦卫、周密的评价 | 第19-20页 |
第三节 中间派的评价 | 第20-21页 |
一、陈俊卿、杨存中的评价 | 第20页 |
二、陆九渊、黄中的评价 | 第20-2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元明清学者对宋金和议的评价 | 第23-30页 |
第一节 元代对宋金和议的评价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明代对宋金和议的评价 | 第24-26页 |
一、郎瑛的肯定评价 | 第24-25页 |
二、宋濂、吴讷的否定评价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清代对宋金和议的评价 | 第26-29页 |
一 、赵翼的肯定评价 | 第26-27页 |
二、钱大昕的中性评价 | 第27-28页 |
三、康熙帝等人的否定评价 | 第28-29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民国史家对宋金和议的评价 | 第30-34页 |
第一节 通史著作对宋金和议的评价 | 第30-32页 |
一、吕思勉的肯定评价 | 第30页 |
二、范文澜和钱穆的否定评价 | 第30-32页 |
第二节 专门论文中对宋金和议的评价 | 第32-33页 |
一、梁园东和丁易的肯定评价 | 第32-33页 |
二、李季与朱偰的否定评价 | 第33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当代史家对宋金和议的评价 | 第34-40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对宋金和议的评价 | 第34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对宋金和议的评价 | 第34-39页 |
一、任崇岳、曹家齐、舒仁辉三位学者的评价 | 第34-37页 |
二、王曾瑜、王嘉川、李锡厚、赵永春四位学者的评价 | 第37-39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笔者对宋金和议的看法 | 第40-53页 |
第一节 和议性质及其影响 | 第40-44页 |
一、和议的性质 | 第40-41页 |
二、和议的积极影响 | 第41-42页 |
三、和议的消极影响 | 第42-44页 |
第二节 签订和议的原因 | 第44-50页 |
一、军事原因 | 第44-47页 |
二、政治原因 | 第47-49页 |
三、经济原因 | 第49-50页 |
第三节 人们反对和议的可能原因 | 第50-52页 |
一、复仇即“义理” | 第50页 |
二、议和即“投降” | 第50-51页 |
三、放弃收复中原 | 第51页 |
四、和议本身的屈辱性及割让领土 | 第51页 |
五、狭隘民族主义的情绪 | 第51-52页 |
第四节 本章总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宋金和议评价中所反映的史学理论与方法 | 第53-61页 |
第一节 历史不能重演与历史需要重评 | 第53-55页 |
一、不能重演的历史 | 第53页 |
二、历史需要重评 | 第53-54页 |
三、应当如何重评历史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宋金和议评价中的历史观和史学方法 | 第55-57页 |
一、义理史观的运用 | 第55页 |
二、考据方法的运用 | 第55-56页 |
三、客观主义史学的运用 | 第56-57页 |
第三章 有关“史学评论” | 第57-58页 |
一、现实社会对史学评论的多方面作用 | 第57页 |
二、争议性事件的史学评论 | 第57-58页 |
三、宋金和议的评价与争议 | 第58页 |
第四节 以史为鉴的价值取向 | 第58-60页 |
一、“以史为鉴” | 第58-59页 |
二、以史为鉴的失败 | 第59-60页 |
三、为何要以史为鉴 | 第60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