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高氯酸盐的来源、危害及污染现状 | 第8-9页 |
1.1.1 高氯酸盐的来源、危害 | 第8页 |
1.1.2 高氯酸盐的污染现状 | 第8-9页 |
1.2 高氯酸盐废水处理技术 | 第9-12页 |
1.2.1 物理法 | 第9-10页 |
1.2.2 化学还原法 | 第10页 |
1.2.3 生物处理法 | 第10-12页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氧化还原介体调控高氯酸盐降解酶学机理研究 | 第14-28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4-19页 |
2.1.1 菌种来源 | 第14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14-16页 |
2.1.3 培养基及其组成 | 第16页 |
2.1.4 实验仪器及装置 | 第16-17页 |
2.1.5 实验方法 | 第17-19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19-26页 |
2.2.1 各位点酶降解高氯酸盐的测定 | 第19-20页 |
2.2.2 酶组合探索酶系的试验 | 第20-21页 |
2.2.3 高氯酸盐降解酶理化性质的分析 | 第21-22页 |
2.2.4 高氯酸盐诱对高氯酸盐降解酶活力的调控 | 第22-23页 |
2.2.5 NADH对高氯酸盐降解酶活力的调控 | 第23-24页 |
2.2.6 氧化还原介体对高氯酸盐降解酶的调控 | 第24-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氧化还原介体调控高氯酸盐降解电子传递机理 | 第28-4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8-30页 |
3.1.1 菌种来源 | 第28页 |
3.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8-29页 |
3.1.3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3.1.4 培养基及其组分 | 第30页 |
3.1.5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3.2 实验原理及内容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8页 |
3.3.1 不同氧化还原介体对高氯酸盐降解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2 不同浓度的α-AQS对高氯酸盐降解的影响 | 第32页 |
3.3.3 不同浓度的辣椒素和α-AQS对高氯酸盐降解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4 不同浓度的QDH和α-AQS对高氯酸盐降解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5 不同浓度的NaN_3和α-AQS对高氯酸盐降解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6 不同浓度的双香豆素和α-AQS对高氯酸盐降解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7 不同浓度的CCCP和α-AQS对高氯酸盐降解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8 不同浓度的DCC和α-AQS对高氯酸盐降解的影响 | 第37页 |
3.3.9 氧化还原介体催化微生物降解高氯酸盐的机理研究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第4章 UASB反应器降解高氯酸盐的启动及特性研究 | 第41-57页 |
4.1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 第41-45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41页 |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1-42页 |
4.1.3 实验分析、测定与计算方法 | 第42-4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5-54页 |
4.2.1 颗粒污泥的培养及驯化 | 第45-47页 |
4.2.2 颗粒污泥的理化特性分析 | 第47-49页 |
4.2.3 颗粒污泥的菌群特性分析 | 第49-50页 |
4.2.4 反应器稳定运行阶段物质转化研究 | 第50-52页 |
4.2.5 反应器内动力学研究 | 第52-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