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氯离子侵蚀对钢筋锈蚀的影响 | 第14-16页 |
1.2.1 钢筋发生锈蚀的条件 | 第14-15页 |
1.2.2 氯离子引起钢筋锈蚀的机理 | 第15-16页 |
1.3 混凝土抗氯盐侵蚀性能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3.1 各因素对混凝土抗氯盐侵蚀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2 混凝土抗氯盐侵蚀的多因素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氯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抗锈蚀性能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1.4.1 钢筋混凝土氯盐腐蚀试验方法 | 第21-24页 |
1.4.2 氯盐侵蚀下混凝土抗钢筋锈蚀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6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RCM试验和钢筋加速锈蚀试验 | 第28-61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28-32页 |
2.1.1 方案设计 | 第28-29页 |
2.1.2 流程图设计 | 第29-31页 |
2.1.3 RCM试验的试件设计 | 第31-32页 |
2.2 联排式钢筋加速锈蚀装置 | 第32-41页 |
2.2.1 钢筋混凝土板设计 | 第32-33页 |
2.2.2 模具设计 | 第33-35页 |
2.2.3 钢筋加工与处理 | 第35-41页 |
2.3 混凝土原材料及性质 | 第41-46页 |
2.3.1 水泥 | 第41-42页 |
2.3.2 矿物掺合料 | 第42-43页 |
2.3.3 粗骨料 | 第43-44页 |
2.3.4 细骨料 | 第44-46页 |
2.3.5 减水剂 | 第46页 |
2.4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与制备 | 第46-51页 |
2.4.1 配合比设计 | 第46-47页 |
2.4.2 配合比计算 | 第47-48页 |
2.4.3 混凝土制备 | 第48-51页 |
2.5 氯离子扩散系数测定试验 | 第51-57页 |
2.5.1 试验设备和化学试剂 | 第52-53页 |
2.5.2 试验步骤 | 第53-57页 |
2.6 全浸泡通电加速锈蚀试验 | 第57-60页 |
2.6.1 钢筋通电加速锈蚀原理 | 第57-58页 |
2.6.2 试验设备与化学试剂 | 第58页 |
2.6.3 全浸泡通电加速锈蚀试验步骤 | 第58-60页 |
2.7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抗氯盐侵蚀性能分析 | 第61-84页 |
3.1 RCM试验数据 | 第61-67页 |
3.2 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极差分析 | 第67-72页 |
3.3 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多因数模型的建立 | 第72-78页 |
3.3.1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原理 | 第72-73页 |
3.3.2 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线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73-75页 |
3.3.3 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耦合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75-78页 |
3.4 混凝土氯离了扩散系数预测模型的检验与分析 | 第78-82页 |
3.5 小结 | 第82-84页 |
第四章 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抗钢筋锈蚀性能分析 | 第84-120页 |
4.1 试验结果 | 第84-85页 |
4.2 平均电流和累积电量分析 | 第85-95页 |
4.2.1 法拉第电解定律 | 第85-86页 |
4.2.2 钢筋锈蚀速率分析 | 第86-88页 |
4.2.3 累积电量增长趋势分析 | 第88-90页 |
4.2.4 累积电量极差分析 | 第90-95页 |
4.3 钢筋锈蚀率分析 | 第95-112页 |
4.3.1 极差分析 | 第96-101页 |
4.3.2 钢筋锈蚀率多因素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101-108页 |
4.3.3 钢筋锈蚀率预测模型的检验与分析 | 第108-112页 |
4.4 累积电量与锈蚀率相关性分析 | 第112-117页 |
4.4.1 累积电量和锈蚀率对比分析 | 第112-114页 |
4.4.2 理论锈蚀量与实际锈蚀量对比分析 | 第114-117页 |
4.5 钢筋锈蚀率与氯离子扩散系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7-118页 |
4.6 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9页 |
附录 | 第129-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34-13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