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页岩气水平井的测井地质导向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8-12页 |
1.2.1 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 | 第8-10页 |
1.2.2 随钻测井与地质导向技术进展 | 第10-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3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川南页岩气地质特征与钻井测井概况 | 第15-19页 |
2.1 研究区页岩气地质特征 | 第15-16页 |
2.1.1 区域页岩气发育背景 | 第15页 |
2.1.2 研究区页岩地层特征 | 第15-16页 |
2.2 研究区地质导向钻井和测井概况 | 第16-19页 |
第3章 页岩气随钻测井资料精细解释方法研究 | 第19-48页 |
3.1 随钻与电缆测井资料对比分析 | 第19-20页 |
3.1.1 自然伽马测井资料对比分析 | 第19页 |
3.1.2 密度—中子测井资料对比分析 | 第19-20页 |
3.1.3 电阻率测井资料对比分析 | 第20页 |
3.2 随钻测井资料影响因素分析与校正 | 第20-31页 |
3.2.1 随钻自然伽马影响因素分析与校正 | 第21-22页 |
3.2.2 随钻密度-中子影响因素分析与校正 | 第22-27页 |
3.2.3 随钻电阻率影响因素分析与校正 | 第27-31页 |
3.3 随钻测井资料的标准化处理方法 | 第31-33页 |
3.4 页岩地层参数测井计算方法研究 | 第33-48页 |
3.4.1 物性参数的测井计算 | 第34-37页 |
3.4.2 气源参数的测井计算 | 第37-40页 |
3.4.3 岩石力学参数的测井计算 | 第40-42页 |
3.4.4 脆性指数的测井计算 | 第42-48页 |
第4章 页岩气层随钻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 第48-55页 |
4.1 页岩气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 第48-50页 |
4.2 页岩气储层“甜点”参数优选分析 | 第50页 |
4.3 多参数两向量随钻识别页岩气优质储层 | 第50-55页 |
4.3.1 多参数两向量判别分析的方法原理 | 第51-52页 |
4.3.2 页岩气随钻识别图版的建立及应用 | 第52-55页 |
第5章 页岩气水平井地质导向方法研究 | 第55-68页 |
5.1 页岩气地质导向标志层的选取 | 第55-57页 |
5.1.1 导向标志层的选取原则 | 第55页 |
5.1.2 龙马溪组目标层及导向标志层的确定 | 第55-57页 |
5.2 页岩气地质导向前导测井曲线模拟研究 | 第57-60页 |
5.2.1 前导测井曲线模拟 | 第58-60页 |
5.2.2 前导测井曲线随钻更新 | 第60页 |
5.3 页岩气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方法研究 | 第60-66页 |
5.3.1 地层上倾、下倾和倾角的确定 | 第60-63页 |
5.3.2 钻头在目标层中位置的确定 | 第63-65页 |
5.3.3 钻头上行、下行方向的确定 | 第65-66页 |
5.4 井眼轨迹、岩性剖面及测井曲线综合成图研究 | 第66-68页 |
第6章 页岩气随钻解释与地质导向软件研制 | 第68-80页 |
6.1 软件功能说明 | 第68-71页 |
6.1.1 软件挂接及简介 | 第68页 |
6.1.2 主要模块功能介绍 | 第68-71页 |
6.2 W201-H3井应用实例分析 | 第71-75页 |
6.2.1 W201-H3井地质导向设计概况 | 第71-72页 |
6.2.2 W201-H3井测井地质导向应用分析 | 第72-75页 |
6.3 N201-H1井应用实例分析 | 第75-80页 |
6.3.1 N201-H1井地质导向设计概况 | 第75-76页 |
6.3.2 N201-H1井测井地质导向应用分析 | 第76-80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0-82页 |
7.1 结论 | 第80-81页 |
7.2 建议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