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论文

基于异质性需求的合肥市公共设施供需匹配评价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第10-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3页
        1.1.2 问题的提出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页
    1.3 研究范围、对象和内容第14-16页
        1.3.1 研究范围与对象第14-16页
        1.3.2 研究内容第16页
    1.4 数据基础、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6-20页
        1.4.1 数据基础第16-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19页
        1.4.3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20-35页
    2.1 空间错位理论的发展第20-25页
        2.1.1 度量指标上强调可达性的内涵第21-22页
        2.1.2 形成机制的分析更加广泛全面第22-23页
        2.1.3 开始关注城市公共设施的空间错位第23-25页
    2.2 供需匹配评价指标研究进展第25-28页
        2.2.1 评价指标在供需两方面的深化第25-26页
        2.2.2 现有指标缺乏对异质性需求的考量第26-28页
    2.3 异质性需求研究进展第28-30页
        2.3.1 消费异质性研究第28页
        2.3.2 公共设施异质性需求研究第28-29页
        2.3.3 时间地理学对异质性需求的关注第29-30页
    2.4 可达性测度方法第30-33页
        2.4.1 可达性的内涵第30页
        2.4.2 可达性测算方法分类及评价第30-33页
    2.5 居民需求识别方法第33-35页
        2.5.1 公共设施的需求识别方法第33-34页
        2.5.2 特征价格法理论第34-35页
第三章 合肥市公共设施供给分析第35-42页
    3.1 可达性计算方法设计第35-36页
    3.2 基础数据处理第36-39页
        3.2.1 研究单元确定第36-37页
        3.2.2 服务半径及权重确定第37-39页
    3.3 设施呈现在市中心集聚的趋势第39-41页
    3.4 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合肥市居民需求分析第42-59页
    4.1 居民支付意愿分析第42-46页
        4.1.1 实证数据与模型设定第42-44页
        4.1.2 结果分析第44-46页
    4.2 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存在显著差异第46-54页
        4.2.1 实证数据和模型设定第46-50页
        4.2.2 结果分析第50-54页
    4.3 居民设施使用频率存在显著差异第54-58页
        4.3.1 实证数据和模型设定第54-56页
        4.3.2 结果分析第56-58页
    4.4 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合肥市公共设施供需匹配分析第59-68页
    5.1 供需匹配指数构建第59-61页
        5.1.1 出行指数第59-60页
        5.1.2 频率指数第60页
        5.1.3 供需匹配指数第60-61页
    5.2 供需匹配指数计算第61-64页
        5.2.1 基于各区人口结构计算出行和频率指数第61-62页
        5.2.2 单项及综合供需匹配指数计算和可视化第62-64页
    5.3 供需匹配分析第64-66页
        5.3.1 设施总体分布趋势相似第64页
        5.3.2 各项设施分布的空间差异程度不同第64-65页
        5.3.3 城四区中蜀山区供需匹配状况最优第65-66页
    5.4 小结第66-68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68-70页
    6.1 结论与建议第68-69页
    6.2 讨论第69-70页
附录一第70-73页
附录二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群产业同构、竞争阴影与协同发展研究
下一篇:古代天津区域中心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