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3页 |
1 引言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释题 | 第15-20页 |
1.2.1 街道的概念 | 第15-16页 |
1.2.2 城市街道的类型 | 第16-17页 |
1.2.3 城市街道的特性 | 第17-18页 |
1.2.4 城市街道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18-19页 |
1.2.5 街道冰雪景观的概念 | 第19-20页 |
1.3 国内外城市街道理论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1.3.1 国内城市街道景观发展现状 | 第20页 |
1.3.2 国外城市街道理论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22-24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23-24页 |
2 哈尔滨冰雪文化 | 第24-31页 |
2.1 冰雪文化的特征 | 第24-25页 |
2.1.1 地域性 | 第24页 |
2.1.2 兼容性 | 第24-25页 |
2.1.3 可塑性 | 第25页 |
2.2 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2.2.1 萌芽时期 | 第25页 |
2.2.2 初步发展时期 | 第25页 |
2.2.3 停滞时期 | 第25-26页 |
2.2.4 恢复发展时期 | 第26页 |
2.2.5 繁荣发展时期 | 第26页 |
2.3 哈尔滨冰雪文化体系 | 第26-31页 |
2.3.1 冰雪艺术 | 第26-28页 |
2.3.2 冰雪运动 | 第28-29页 |
2.3.3 冰雪民俗 | 第29-31页 |
3 城市街道冰雪景观的营造方法 | 第31-38页 |
3.1 城市街道冰雪景观营造的规律和形式 | 第31-34页 |
3.1.1 城市街道冰雪景观之间的组合规律 | 第31-32页 |
3.1.2 城市街道冰雪景观的形式表现 | 第32-34页 |
3.2 街道构成要素在冰雪景观营造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 第34-38页 |
3.2.1 建筑 | 第34-35页 |
3.2.2 铺装 | 第35页 |
3.2.3 植物 | 第35-36页 |
3.2.4 街道设施小品 | 第36页 |
3.2.5 街道照明 | 第36-38页 |
4 哈尔滨城市街道冰雪景观考察与分析 | 第38-58页 |
4.1 哈尔滨典型街道考察 | 第38-55页 |
4.1.1 红军街-中山路(交通性街道) | 第38-44页 |
4.1.2 长江路-黄河路(生活性街道) | 第44-47页 |
4.1.3 中央大街(商业步行街) | 第47-53页 |
4.1.4 机场路(交通性街道) | 第53-54页 |
4.1.5 松北大道(其他步行空间) | 第54-55页 |
4.2 哈尔滨城市街道冰雪景观概况分析 | 第55-58页 |
4.2.1 哈尔滨城市街道冰雪景观差异性分析 | 第56-57页 |
4.2.2 哈尔滨城市街道冰雪景观的主要问题 | 第57-58页 |
5 哈尔滨城市街道冰雪景观改造 | 第58-83页 |
5.1 改造目标 | 第58页 |
5.2 改造原则 | 第58-60页 |
5.2.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58-59页 |
5.2.2 扬弃历史原则 | 第59页 |
5.2.3 整体性原则 | 第59页 |
5.2.4 突出个性原则 | 第59-60页 |
5.2.5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60页 |
5.3 改造思路 | 第60-62页 |
5.3.1 营造具有整体性与连续性的街道冰雪景观 | 第60页 |
5.3.2 营造突显地域文化特色的街道冰雪景观 | 第60-61页 |
5.3.3 营造人性化、互动性的街道冰雪景观 | 第61页 |
5.3.4 营造可持续、季节过渡自然的街道冰雪景观 | 第61-62页 |
5.4 街道景观要素与冰雪景观的改造 | 第62-70页 |
5.4.1 铺装与冰雪景观 | 第62页 |
5.4.2 建筑与冰雪景观 | 第62-64页 |
5.4.3 植物与冰雪景观 | 第64-67页 |
5.4.4 设施小品与冰雪景观 | 第67-70页 |
5.5 不同性质街道的冰雪景观改造 | 第70-83页 |
5.5.1 交通性街道冰雪景观改造 | 第70-75页 |
5.5.2 生活性街道冰雪景观改造 | 第75-77页 |
5.5.3 商业性街道冰雪景观改造 | 第77-80页 |
5.5.4 其它步行空间冰雪景观改造 | 第80-83页 |
6 结论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