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农村生产服务业论文

五常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第10-11页
英文摘要第11-12页
1 引言第13-19页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的目的第13-14页
        1.1.3 研究的意义第14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4-16页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第14-15页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第15-16页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第16-18页
        1.3.1 研究的方法第16-17页
        1.3.2 研究的内容第17-18页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第18-19页
        1.4.1 研究的创新第18页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第18-19页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9-22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0页
        2.1.1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概念第19页
        2.1.2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特征第19-20页
    2.2 理论基础第20-21页
        2.2.1“两个飞跃”理论第20页
        2.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第20-21页
    2.3 本章小结第21-22页
3 五常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现状第22-29页
    3.1 五常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第22-24页
        3.1.1 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建设取得一定成果第23页
        3.1.2 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已满足大部分需求第23-24页
        3.1.3 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仍在不断寻求创新第24页
    3.2 五常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供求现状第24-28页
        3.2.1 五常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供给来源第24-27页
        3.2.2 五常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需求情况第27-28页
    3.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4 五常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第29-34页
    4.1 服务主体实力不足第29-30页
        4.1.1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限第29页
        4.1.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能力不强第29-30页
        4.1.3 龙头企业实力弱、带动能力不足第30页
        4.1.4 民间经营性主体数量少第30页
    4.2 农业社会化服务客体自身发展滞后第30-31页
        4.2.1 农业社会化服务客体发展良莠不齐第30-31页
        4.2.2 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作为客体的双重身份第31页
    4.3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对称第31-32页
        4.3.1 主体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非客体所需要第31-32页
        4.3.2 客体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未能提供第32页
    4.4 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成体系导致低效率第32-33页
        4.4.1 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缺乏宏观调控机构第32页
        4.4.2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难以区分第32-33页
        4.4.3 农业社会化服务缺乏切合实际的创新第33页
    4.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5 五常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的成因第34-37页
    5.1 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导致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落后第34页
        5.1.1 资金不足导致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运转困难第34页
        5.1.2 科技因素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发挥效用有限第34页
    5.2 农业社会化服务客体以及农业自身的特性第34-35页
        5.2.1 农业社会化服务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不强第34-35页
        5.2.2 客体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认识不足第35页
    5.3 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与客体间信息脱节第35-36页
        5.3.1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与需求对接结构单一第35页
        5.3.2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滞后性第35-36页
    5.4 原有农业社会化服务阻碍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第36页
        5.4.1 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供给职能划分不明确第36页
        5.4.2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博弈第36页
    5.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6 五常市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对策建议第37-42页
    6.1 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的服务能力第37-38页
        6.1.1 政府引导民间主体共同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第37页
        6.1.2 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建设第37页
        6.1.3 发展民间经营性服务主体第37-38页
    6.2 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效率第38-39页
        6.2.1 加大农业推广力度第38页
        6.2.2 推进互联网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应用第38-39页
    6.3 调整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结构第39-40页
        6.3.1 调整供给模式、引进供给主体第39页
        6.3.2 增加农业社会化服务资源的再利用第39-40页
    6.4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40-41页
        6.4.1 加强龙头企业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纽带作用第40-41页
        6.4.2 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程度第41页
    6.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7 结论第42-43页
致谢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附录第47-4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九鼎农业集团农产品物流配送网络规划研究
下一篇:基于建设用地和景观格局的哈尔滨市边缘区扩张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