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4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超支化聚合物 | 第9页 |
1.3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9-15页 |
1.3.1 缩合聚合法 | 第10-11页 |
1.3.2 开环聚合法 | 第11-13页 |
1.3.3 自缩合乙烯基聚合(SCVP)法 | 第13-14页 |
1.3.4 其它合成方法 | 第14-15页 |
1.4 超支化聚合物的表征 | 第15-17页 |
1.4.1 结构单元及支化度 | 第15-16页 |
1.4.2 分子量及其分布 | 第16页 |
1.4.3 溶液性能 | 第16-17页 |
1.4.4 热性能 | 第17页 |
1.5 超支化聚合物的应用 | 第17-20页 |
1.5.1 在涂料方面的应用 | 第18页 |
1.5.2 在环氧树脂方面的应用 | 第18-19页 |
1.5.3 在聚合物共混中的应用 | 第19页 |
1.5.4 在纳米材料方面的应用 | 第19页 |
1.5.5 在聚电解质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5.6 在医学及生物材料中的应用 | 第20页 |
1.6 缓蚀剂概述 | 第20-22页 |
1.6.1 缓蚀剂的定义 | 第20-21页 |
1.6.2 铝及其合金缓蚀剂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7.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 超支化多元醇的合成与表征 | 第24-40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4-25页 |
2.3 第一代至第五代超支化多元醇的合成 | 第25-27页 |
2.3.1 试剂的前处理 | 第25页 |
2.3.2 合成步骤 | 第25-27页 |
2.4 分析与测试 | 第27-29页 |
2.4.1 酸值(X_(AV))及转化率测定 | 第27-28页 |
2.4.2 羟值(OHV)的测定 | 第28-29页 |
2.4.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29页 |
2.4.4 ~(13)C-核磁共振波谱(13C-NMR)分析 | 第29页 |
2.4.5 熔点数据分析 | 第29页 |
2.4.6 热重分析(TGA) | 第29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29-38页 |
2.5.1 酸值及转化率分析 | 第29-32页 |
2.5.2 羟值分析 | 第32-34页 |
2.5.3 红外光谱解析 | 第34-35页 |
2.5.4 核磁共振碳谱解析 | 第35-37页 |
2.5.5 熔点数据分析 | 第37页 |
2.5.6 热重分析 | 第37-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超支化多元醇对ADC12铝合金的缓蚀性能研究 | 第40-57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0-44页 |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0-41页 |
3.1.2 电极的制备 | 第41页 |
3.1.3 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41-44页 |
3.2 不同代数超支化多元醇对ADC12铝合金缓蚀性能的研究 | 第44-54页 |
3.2.1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 | 第44-49页 |
3.2.2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第49-54页 |
3.3 超支化多元醇与原料对铝缓蚀性能的对比研究 | 第54-55页 |
3.3.1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 | 第54-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4.1 结论 | 第57页 |
4.2 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