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词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1.1 本文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6-21页 |
1.1.1 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性及关键技术 | 第16-18页 |
1.1.2 RFID安全和隐私挑战 | 第18-20页 |
1.1.3 RFID安全认证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1.2 RFID认证协议的安全性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3-2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2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3-25页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5-27页 |
第二章RFID安全认证技术相关研究 | 第27-46页 |
2.1 RFID系统概述 | 第27-30页 |
2.1.1 RFID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27-29页 |
2.1.2 RFID标准 | 第29页 |
2.1.3 RFID系统模型假设 | 第29-30页 |
2.2 RFID系统安全和隐私分析 | 第30-38页 |
2.2.1 RFID系统安全和隐私威胁 | 第31-32页 |
2.2.2 RFID系统安全和隐私需求 | 第32-33页 |
2.2.3 RFID系统性能要求 | 第33-34页 |
2.2.4 现有RFID系统安全和隐私措施 | 第34-38页 |
2.2.4.1 相关密码工具 | 第34-35页 |
2.2.4.2 相关措施 | 第35-38页 |
2.3 RFID安全认证技术 | 第38-45页 |
2.3.1 身份识别和身份认证 | 第38页 |
2.3.2 基于密码的RFID认证技术 | 第38-42页 |
2.3.2.1 RFID认证技术中的标签分类 | 第38-40页 |
2.3.2.2 基于对称密码的RFID认证技术 | 第40页 |
2.3.2.3 基于非对称密码的RFID认证技术 | 第40-41页 |
2.3.2.4 基于高代价简单标签的RFID认证技术 | 第41-42页 |
2.3.3 轻量级RFID认证技术 | 第42-43页 |
2.3.4 超轻量级RFID认证技术 | 第43-44页 |
2.3.5 RFID群认证技术 | 第44-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轻量级RFID数字签名认证协议 | 第46-64页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3.2 前向安全盲签名方案 | 第47-53页 |
3.2.1 ElGamal型签名方案 | 第48页 |
3.2.1.1 ElGamal签名方案 | 第48页 |
3.2.1.2 ElGamal签名方案的变种 | 第48页 |
3.2.2 基于ElGamal变种的前向安全盲签名方案 | 第48-53页 |
3.2.2.1 两种前向安全盲签名方案的参数设置 | 第49页 |
3.2.2.2 基于ElGamal变种①的前向安全弱盲签名方案 | 第49-51页 |
3.2.2.3 基于ElGamal变种②的前向安全强盲签名方案 | 第51-53页 |
3.3 基于前向安全盲签名的轻量级RFID单向认证协议 | 第53-63页 |
3.3.1 协议基本思想及参数设置 | 第53-54页 |
3.3.2 协议描述 | 第54-58页 |
3.3.2.1 认证过程 | 第54-55页 |
3.3.2.2 签名发行端算法 | 第55-56页 |
3.3.2.3 阅读器端算法 | 第56-57页 |
3.3.2.4 标签端算法 | 第57页 |
3.3.2.5 FSSB-LAP协议实现过程图 | 第57-58页 |
3.3.3 协议性能评估 | 第58-62页 |
3.3.3.1 安全隐私分析 | 第58-62页 |
3.3.3.2 性能分析 | 第62页 |
3.3.4 协议创新点及应用场景分析 | 第62-63页 |
3.3.4.1 协议创新点 | 第62-63页 |
3.3.4.2 协议应用场景分析 | 第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顺序独立的RFID单向群认证协议 | 第64-89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现有RFID群认证协议的共同弱点分析 | 第65-66页 |
4.3 Shamir的(t, n)门限秘密共享技术 | 第66-67页 |
4.3.1 (t, n)-SS方案构成 | 第66-67页 |
4.3.2 (t, n)-SS方案性质 | 第67页 |
4.4 对D-K群认证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 第67-74页 |
4.4.1 D-K协议认证过程 | 第67-68页 |
4.4.2 D-K协议弱点分析 | 第68-73页 |
4.4.3 D-K协议设计缺陷及对策 | 第73-74页 |
4.5 具有可扩展性的前向安全RFID单向群认证协议 | 第74-88页 |
4.5.1 协议基本思想及参数设置 | 第75-76页 |
4.5.2 协议描述 | 第76-82页 |
4.5.2.1 认证过程 | 第76-78页 |
4.5.2.2 验证端认证算法 | 第78-80页 |
4.5.2.3 阅读器端认证算法 | 第80-81页 |
4.5.2.4 标签端认证算法 | 第81-82页 |
4.5.2.5 FSGP协议实现过程图 | 第82页 |
4.5.3 协议性能评估 | 第82-87页 |
4.5.3.1 安全隐私分析 | 第82-86页 |
4.5.3.2 性能分析与对比 | 第86-87页 |
4.5.4 协议创新点及应用场景分析 | 第87-88页 |
4.5.4.1 协议创新点 | 第87-88页 |
4.5.4.2 协议应用场景分析 | 第8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低通信量的RFID双向认证协议 | 第89-105页 |
5.1 引言 | 第89-90页 |
5.2 椭圆曲线密码相关知识 | 第90-91页 |
5.3 基于椭圆曲线的RFID双向认证协议 | 第91-104页 |
5.3.1 协议基本思想及参数设置 | 第91-92页 |
5.3.2 协议描述 | 第92-97页 |
5.3.2.1 认证过程 | 第92-94页 |
5.3.2.2 阅读器端认证算法 | 第94-95页 |
5.3.2.3 标签端认证算法 | 第95-97页 |
5.3.2.4 LRAP协议实现过程图 | 第97页 |
5.3.3 协议性能评估 | 第97-103页 |
5.3.3.1 安全隐私分析 | 第98-101页 |
5.3.3.2 性能分析与对比 | 第101-103页 |
5.3.4 协议创新点及应用场景分析 | 第103-104页 |
5.3.4.1 协议创新点 | 第103-104页 |
5.3.4.2 协议应用场景分析 | 第10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超轻量级RFID双向认证协议 | 第105-128页 |
6.1 引言 | 第105-107页 |
6.2 现有超轻量级RFID认证协议的共同弱点分析 | 第107-108页 |
6.3 比特位循环移位操作 | 第108页 |
6.4 基于位运算的超轻量级RFID双向认证协议 | 第108-127页 |
6.4.1 协议基本思想及参数设置 | 第108-109页 |
6.4.2 协议描述 | 第109-114页 |
6.4.2.1 认证过程 | 第109-111页 |
6.4.2.2 阅读器端认证算法 | 第111-112页 |
6.4.2.3 标签端认证算法 | 第112-114页 |
6.4.2.4 URMAP协议实现过程图 | 第114页 |
6.4.3 协议性能评估 | 第114-120页 |
6.4.3.1 安全隐私分析 | 第114-118页 |
6.4.3.2 性能分析与对比 | 第118-120页 |
6.4.4 协议创新点及应用场景分析 | 第120-121页 |
6.4.4.1 协议创新点 | 第120-121页 |
6.4.4.2 协议应用场景分析 | 第121页 |
6.4.5 协议实现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121-127页 |
6.4.5.1 实验环境设置 | 第122页 |
6.4.5.2 一轮成功双向认证执行过程 | 第122-123页 |
6.4.5.3 中间人攻击执行过程 | 第123-126页 |
6.4.5.4 新一轮双向认证执行过程 | 第126-12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 | 第128-130页 |
7.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