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7页 |
1.1 二氧化钛半导体光催化原理 | 第12-16页 |
1.1.1 TiO_2的晶型和能带结构 | 第12-13页 |
1.1.2 TiO_2光催化作用机理 | 第13-14页 |
1.1.3 TiO_2薄膜的制备 | 第14-16页 |
1.2 氢氧化镍 | 第16-20页 |
1.2.1 Ni(OH)_2的晶体结构及性质 | 第16-18页 |
1.2.2 Ni(OH)_2的应用 | 第18-19页 |
1.2.3 Ni(OH)_2的制备 | 第19-20页 |
1.3 半导体简介 | 第20-23页 |
1.3.1 半导体的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1.3.2 半导体的带弯和p-n结的形成 | 第21-22页 |
1.3.3 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发展应用 | 第22-23页 |
1.4 三氧化钨半导体材料 | 第23-26页 |
1.4.1 WO_3的晶型 | 第23-24页 |
1.4.2 WO_3半导体材料的应用 | 第24-25页 |
1.4.3 WO_3薄膜的制备 | 第25-26页 |
1.5 能量储存体系的构筑和研究 | 第26-28页 |
1.5.1 光致氧化性能量储存体系的构筑 | 第27页 |
1.5.2 氧化性和还原性能量储存的耦合作用 | 第27-28页 |
1.6 选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0-37页 |
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测试方法 | 第37-42页 |
2.1 化学试剂和仪器 | 第37-38页 |
2.1.1 化学试剂 | 第37页 |
2.1.2 测试仪器 | 第37-38页 |
2.2 电极材料的制备 | 第38-39页 |
2.2.1 FTO导电玻璃基体的预处理 | 第38页 |
2.2.2 多孔TiO_2-Ni(OH)_2复合膜电极的制备 | 第38-39页 |
2.2.3 WO_3电极的制备 | 第39页 |
2.3 材料的物理性能表征 | 第39-40页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9-40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0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0页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40页 |
2.4 电极的光电化学和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0-41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第三章 TiO_2-Ni(OH)_2复合膜光致氧化性能量储存体系的构筑 | 第42-60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3.2.1 TiO_2-Ni(OH)_2复合膜电极的制备 | 第43页 |
3.2.2 电极的表面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43页 |
3.2.3 电极的光电化学和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3-44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44-54页 |
3.3.1 电极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44-47页 |
3.3.2 电极的光电化学行为研究 | 第47-50页 |
3.3.3 电极的光照-放电循环稳定性研究 | 第50-53页 |
3.3.4 氧化性能量储存的可能机理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第四章 光致氧化性与还原性能量储存的耦合作用 | 第60-76页 |
4.1 引言 | 第60-6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4.2.1 电极的制备 | 第61页 |
4.2.2 电极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 第61页 |
4.2.3 电极的电化学和光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61-6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2-72页 |
4.3.1 TiO_2纳米线电极和TiO_2/Ni(OH)_2复合膜电极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62-64页 |
4.3.2 WO_3电极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64-66页 |
4.3.3 紫外光诱导的能量耦合储存行为的研究 | 第66-69页 |
4.3.4 能量耦合储存作用的可能机理 | 第69-70页 |
4.3.5 影响还原性能量储存的可能因素 | 第70-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7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76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77-78页 |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和参与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