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水体中嗅味问题 | 第10-15页 |
1.1.1 水体中嗅味污染产生原因 | 第10-12页 |
1.1.2 水体中嗅味的种类 | 第12-13页 |
1.1.3 嗅味控制技术 | 第13-15页 |
1.2 高密度沉淀池工艺 | 第15-17页 |
1.2.1 高密度沉淀池工艺简介 | 第15-16页 |
1.2.2 高密度沉淀池工艺流程 | 第16-17页 |
1.3 凹凸棒土 | 第17-19页 |
1.3.1 凹凸棒土结构与性质 | 第17-18页 |
1.3.2 凹凸棒土的应用 | 第18-19页 |
1.4 吹脱法 | 第19页 |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试验内容 | 第19-20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1.5.2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5.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1-31页 |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21-22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试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1-22页 |
2.2 分析检测方法 | 第22-25页 |
2.2.1 2-MIB、GSM 的检测 | 第22-24页 |
2.2.2 余铝的检测 | 第24-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31页 |
2.3.1 高密度沉淀池去除水中嗅味物质的实验设计 | 第25-26页 |
2.3.2 凹凸棒土吸附水中嗅味物质的实验设计 | 第26-27页 |
2.3.3 凹凸棒土强化高密度沉淀池去除水中嗅味物质的实验设计 | 第27-28页 |
2.3.4 吹脱与高密度沉淀池组合工艺去除水中嗅味物质的实验设计 | 第28-31页 |
第3章 凹凸棒土强化高密度沉淀池去除嗅味物质的研究 | 第31-49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高密度沉淀池去除嗅味物质效果考察 | 第31-36页 |
3.2.1 混凝剂种类对高密度沉淀出水水质影响 | 第31-32页 |
3.2.2 高密度沉淀池回流比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3 混凝剂投加量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4 原水浊度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凹凸棒土去除嗅味物质效果考察 | 第36-42页 |
3.3.1 凹凸棒土投加量的确定 | 第36页 |
3.3.2 温度对凹凸棒土吸附去除嗅味物质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3 pH 对凹凸棒土吸附去除嗅味物质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4 水力条件对凹凸棒土吸附去除嗅味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5 凹凸棒土对水中 GSM 的吸附等温线 | 第39-41页 |
3.3.6 凹凸棒土对水中 GSM 的吸附动力学 | 第41-42页 |
3.4 高密度沉淀池中投加凹凸棒土去除嗅味物质的效果考察 | 第42-47页 |
3.4.1 高密度沉淀池中凹凸棒土最佳投加量确定 | 第42-44页 |
3.4.2 投凹凸棒土后的最佳回流比确定 | 第44-45页 |
3.4.3 投凹凸棒土后最佳混凝剂投加量确定 | 第45-46页 |
3.4.4 投凹凸棒土后远水浊度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吹脱与高密度沉淀池组合工艺去除嗅味物质的研究 | 第49-63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气泡行为表征 | 第49-52页 |
4.3 2-MIB和GSM的吹脱动力学研究 | 第52-59页 |
4.3.1 曝气头孔径及孔隙率大小对吹脱去除嗅味物质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2 嗅味物质初始浓度对吹脱去除嗅味物质的影响 | 第53-55页 |
4.3.3 布气量对吹脱去除嗅味物质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4 温度对吹脱去除嗅味物质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5 浊度对吹脱去除嗅味物质的影响 | 第58-59页 |
4.4 吹脱与高密度沉淀池联用去除嗅味物质的研究 | 第59-61页 |
4.4.1 连续流中最佳停留时间的确定 | 第59页 |
4.4.2 最佳气水比的确定 | 第59-60页 |
4.4.3 吹脱与凹凸棒土强化高密度沉淀池工艺联用去除嗅味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