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AP1000核电技术及核主泵介绍 | 第14-16页 |
1.2.1 AP1000核电技术 | 第14页 |
1.2.2 核主泵介绍 | 第14-16页 |
1.3 国内外核主泵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泵瞬态特性研究 | 第16-17页 |
1.3.2 核主泵惰转过渡过程 | 第17-18页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基于核主泵水力性能优化惰转特性 | 第20-36页 |
2.1 核主泵水力部件及其作用 | 第20页 |
2.2 核主泵水力性能对惰转特性的影响 | 第20-21页 |
2.3 核主泵叶轮正交试验优化 | 第21-22页 |
2.3.1 试验目的 | 第21-22页 |
2.3.2 叶轮参数的选择 | 第22页 |
2.4 数值模拟设置及结果 | 第22-24页 |
2.5 结果分析 | 第24-33页 |
2.5.1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24页 |
2.5.2 相关分析 | 第24-25页 |
2.5.3 偏相关分析 | 第25-27页 |
2.5.4 通径分析 | 第27-28页 |
2.5.5 核主泵主要几何参数对性能的直接影响分析 | 第28-30页 |
2.5.6 核主泵几何参数对性能的间接影响分析 | 第30-32页 |
2.5.7 剩余通径系数分析 | 第32-33页 |
2.6 最优参数组合的选取 | 第33-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核主泵断电惰转过渡过程瞬态特性试验 | 第36-48页 |
3.1 试验对象 | 第36-37页 |
3.1.1 模型泵 | 第36页 |
3.1.2 飞轮 | 第36-37页 |
3.2 核主泵惰转过渡过程瞬态测量试验台 | 第37-38页 |
3.3 试验参数的测量与采集 | 第38-40页 |
3.3.1 稳态工况下特性参数的采集 | 第38页 |
3.3.2 惰转工况下特性参数的采集 | 第38-40页 |
3.4 试验内容及试验步骤 | 第40-41页 |
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1-47页 |
3.5.1 泵水力性能优化对惰转的影响 | 第41-43页 |
3.5.2 不同转动惯量对惰转过渡过程的影响 | 第43-45页 |
3.5.3 管阻对惰转过渡过程的影响 | 第45-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不同转动惯量下核主泵非线性惰转过渡过程模拟 | 第48-64页 |
4.1 核主泵非线性惰转过渡过程 | 第48-49页 |
4.2 非线性惰转过渡过程非定常计算 | 第49-50页 |
4.2.1 非线性惰转过渡过程非定常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4.2.2 非定常计算设置 | 第50页 |
4.3 惰转模拟扬程和试验扬程对比分析 | 第50-51页 |
4.4 内部流场分析 | 第51-59页 |
4.4.1 不同转动惯量对叶轮出口周向速度影响规律 | 第51-53页 |
4.4.2 不同转动惯量对湍流动能影响规律 | 第53-54页 |
4.4.3 叶轮内部流动和能量分析 | 第54-59页 |
4.5 转动惯量在惰转过渡过程中对叶轮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59-62页 |
4.5.1 惰转过渡过程中不同转动惯量对轴向力的影响 | 第59-60页 |
4.5.2 不同转动惯量飞轮在惰转过渡过程中对叶轮径向力的影响 | 第60-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基于核主泵力矩性能优化惰转性能及惰转数学模型 | 第64-80页 |
5.1 惰转过渡过程分析 | 第64-65页 |
5.2 不同惰转工况下力矩系数的正交试验 | 第65-66页 |
5.2.1 正交试验目的 | 第65页 |
5.2.2 正交试验结果 | 第65-66页 |
5.3 基于逐步回归分析叶轮几何参数对惰转力矩系数影响 | 第66-67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67-70页 |
5.4.1 偏相关分析 | 第67-68页 |
5.4.2 惰转过渡过程中叶轮几何参数与力矩系数通径作用 | 第68-70页 |
5.5 惰转过渡过程中叶轮几何参数最优组合 | 第70-71页 |
5.6 基于主成分分析构建惰转过渡过程数学模型 | 第71-74页 |
5.7 基于Flowmaster验证惰转模型 | 第74-77页 |
5.7.1 模型选取 | 第74-75页 |
5.7.2 模型的验证及分析 | 第75-76页 |
5.7.3 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5.8 水力优化模型和力矩性能优化模型对比和分析 | 第77-78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总结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工作内容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