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 前言 | 第13-15页 |
| 第一部分 动物实验 | 第15-28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15-16页 |
| 1.1 主要仪器 | 第15页 |
| 1.2 主要化学试剂 | 第15-16页 |
| 1.3 实验动物 | 第16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6-21页 |
| 2.1 分组 | 第16页 |
| 2.2 脑缺血模型制作及取材 | 第16-17页 |
| 2.3 电针方法 | 第17-18页 |
| 2.4 动物模型成功标准 | 第18页 |
| 2.5 TTC染色 | 第18-19页 |
| 2.6 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 | 第19-21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21-23页 |
| 3.1 小鼠Bederson评分结果 | 第21-22页 |
| 3.2 小鼠脑组织TTC染色结果 | 第22页 |
| 3.3 各组EGFR及iNOS蛋白表达 | 第22-23页 |
| 4.讨论 | 第23-28页 |
| 4.1 实验模型的选择 | 第24页 |
| 4.2 选穴依据 | 第24-25页 |
| 4.3 EGFR参与电针防治脑缺血的机制 | 第25-28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第28-38页 |
| 1.临床资料 | 第28-30页 |
| 1.1 病例来源 | 第28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28-30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30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30页 |
| 1.5 剔除标准 | 第30页 |
| 2.治疗方法 | 第30-32页 |
| 2.1 基础治疗 | 第30-31页 |
| 2.2 治疗组 | 第31页 |
| 2.3 对照组 | 第31-32页 |
| 3.疗效评价 | 第32-33页 |
| 3.1 评价标准 | 第32页 |
| 3.2 量表指标 | 第32页 |
| 3.3 评定方法 | 第32-33页 |
| 4.统计分析 | 第33页 |
| 5.研究结果 | 第33-35页 |
| 5.1 一般资料 | 第33页 |
| 5.2 临床疗效指标观察结果 | 第33-35页 |
| 6.讨论 | 第35-37页 |
| 6.1 研究思路 | 第35页 |
| 6.2 选穴思路 | 第35-36页 |
| 6.3 观察量表的选择 | 第36页 |
| 6.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 7.不足之处 | 第37-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 附录一:综述 缺血性中风的针灸治疗进展 | 第44-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附录二:知情同意书 | 第51-53页 |
| 附录三:Barthel指数 | 第53-54页 |
| 附表四: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 第54-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