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共文化供给自组织演化机理研究--基于兰州市广场舞团队的分析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9页 |
1.1 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背景 | 第10-11页 |
1.1.2 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自组织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公共文化供给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3 公共文化供给自组织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4 文献述评及创新点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2.1.1 公共文化自组织 | 第19页 |
2.1.2 基层公共文化供给 | 第19-20页 |
2.1.3 广场舞及广场舞团队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自组织理论 | 第21-22页 |
2.2.2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2-23页 |
2.2.3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广场舞兴起的社会背景与案例分析 | 第24-38页 |
3.1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自组织供给的必要性 | 第24-26页 |
3.1.1 匮乏的公共文化供给 | 第24-25页 |
3.1.2 陈旧的公共文化供给方式 | 第25页 |
3.1.3 旺盛的休闲娱乐需求 | 第25-26页 |
3.2 兰州市广场舞团队概况 | 第26-34页 |
3.2.1 兰州市广场舞团队现状 | 第26-28页 |
3.2.2 案例导入 | 第28-34页 |
3.2.2.1 案例选取依据 | 第28-29页 |
3.2.2.2 主要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3.2.2.3 广场舞案例情况 | 第30-34页 |
案例1 兰妹舞蹈队概况 | 第30-32页 |
案例2 锅庄舞团队概况 | 第32-33页 |
案例3 双人舞团队概况 | 第33-34页 |
3.3 广场舞团队案例初步分析 | 第34-38页 |
3.3.1 广场舞团队生成原因分析 | 第34-35页 |
3.3.2 广场舞团队发展脉络 | 第35页 |
3.3.3 广场舞团队的组织架构 | 第35-36页 |
3.3.4 广场舞团队自组织系统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广场舞团队自组织演化分析 | 第38-64页 |
4.1 耗散结构:广场舞团队自组织特征分析 | 第38-40页 |
4.1.1 广场舞团队的非平衡性特征 | 第38页 |
4.1.2 广场舞团队的非线性特征 | 第38-39页 |
4.1.3 广场舞团队的开放性特征 | 第39页 |
4.1.4 广场舞团队的涨落特征 | 第39-40页 |
4.2 竞争与协同:广场舞团队演化动力分析 | 第40-42页 |
4.2.1 广场舞团队中的竞争 | 第40-41页 |
4.2.2 广场舞团队中竞争的驱动作用 | 第41页 |
4.2.3 广场舞团队中的协同 | 第41-42页 |
4.2.4 广场舞团队中协同的驱动作用 | 第42页 |
4.3 渐变与突变:广场舞团队演化阶段 | 第42-50页 |
4.3.1 广场舞团队的形成阶段 | 第48页 |
4.3.2 广场舞团队的发展阶段 | 第48-49页 |
4.3.3 广场舞团队的平稳阶段 | 第49页 |
4.3.4 广场舞团队的衰落阶段 | 第49-50页 |
4.4 序参量:广场舞团队演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8页 |
4.4.1 广场舞团队演化影响因素提取 | 第51-58页 |
4.4.2 广场舞团队演化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页 |
4.5 超循环:广场舞团队演化形式 | 第58-62页 |
4.5.1 广场舞团队演化的反应循环 | 第59-60页 |
4.5.2 广场舞团队演化的催化循环 | 第60-61页 |
4.5.3 广场舞团队演化的超循环 | 第61-62页 |
4.6 文化自组织的演化机理分析 | 第62-64页 |
4.6.1 文化自组织的演化机理 | 第62-63页 |
4.6.2 文化自组织演化影响因素作用机理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文化自组织演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64-66页 |
5.1 保持文化自组织开放性 | 第64页 |
5.2 提高组织自我管理能力 | 第64-65页 |
5.3 强化自组织发展序参量建设 | 第65页 |
5.4 减少组织发展中外力干预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66-6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