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9页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国内学者研究网络政治文化的侧重点 | 第13-15页 |
(二)国外学者研究网络政治文化的侧重点 | 第15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5-18页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网络政治文化的含义及其特征 | 第19-25页 |
一、网络政治文化的含义 | 第19-21页 |
(一)网络与政治文化 | 第19-20页 |
(二)网络政治文化的含义 | 第20-21页 |
二、网络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 第21-25页 |
(一)延续性特征 | 第21-22页 |
(二)发展性特征 | 第22-25页 |
第二章 网络政治文化的基本构造 | 第25-29页 |
一、网络政治文化的科技因子:信息技术 | 第25页 |
二、网络政治文化的承担对象:网民 | 第25-27页 |
三、网络政治文化的载体基础:网络政治信息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网络政治文化影响的双维解析 | 第29-37页 |
一、理性网络政治文化的积极影响 | 第29-33页 |
(一)理性网络政治文化对主流政治文化的增补 | 第29-30页 |
(二)理性网络政治文化对政治社会化的促进 | 第30-31页 |
(三)理性网络政治文化对政治稳定的维护 | 第31-33页 |
二、非理性网络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 | 第33-37页 |
(一)非理性网络政治文化对主流政治文化的冲击 | 第33页 |
(二)非理性网络政治文化对政治社会化的阻碍 | 第33-35页 |
(三)非理性网络政治文化对政治稳定的干扰 | 第35-37页 |
第四章 非理性网络政治文化的成因 | 第37-53页 |
一、非理性网络政治文化形成的科技因子:不平衡的信息技术 | 第37-39页 |
(一)信息技术操作的不平衡 | 第37页 |
(二)信息安全维护的不平衡 | 第37-38页 |
(三)网络语言使用的不平衡 | 第38-39页 |
二、非理性网络政治文化形成的承担对象:政治素质参差不齐的网民 | 第39-45页 |
(一)网民结构的失衡 | 第40-42页 |
(二)网民信息选择偏好的差异 | 第42-44页 |
(三)群体极化现象的频发 | 第44-45页 |
三、非理性网络政治文化形成的载体基础:失真虚假的网络政治信息 | 第45-53页 |
(一)虚假网络政治信息的来源不断增加 | 第46-48页 |
(二)网络政治信息失真的现象日益增多 | 第48-53页 |
第五章 理性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的途径 | 第53-61页 |
一、高水平信息技术的研发是基础 | 第53-55页 |
(一)加快理论的升级换代 | 第54页 |
(二)维护网络政治安全 | 第54页 |
(三)注重专业性人才培育 | 第54-55页 |
二、网民政治素质的提升是关键 | 第55-57页 |
(一)强化网民懂法、守法意识,规范其网络政治行为 | 第55-56页 |
(二)加强网民的伦理道德建设,提升其网络政治素养 | 第56-57页 |
三、真实有效的网络政治信息是保障 | 第57-61页 |
(一)加快立法,打击失真网络政治信息 | 第57-58页 |
(二)加强政府监督,引导正确的政治舆论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硕士论文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