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空间形态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研究范围及对象第16-17页
        1.2.1 研究范围第16-17页
        1.2.2 研究对象第17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1.3.1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3.2 研究意义第18页
    1.4 研究内容第18页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8-22页
        1.5.1 国外研究综述第18-20页
        1.5.2 国内研究综述第20-22页
    1.6 相关基础理论第22-24页
        1.6.1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营造思想第22页
        1.6.2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22页
        1.6.3 城市意向第22-23页
        1.6.4 场所理论第23页
        1.6.5 有机更新的理论第23页
        1.6.6 空间形态第23-24页
    1.7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4-27页
        1.7.1 研究方法第24-26页
        1.7.2 研究框架第26-27页
第二章 自然与文化环境特征与名镇空间形态特征的关系第27-45页
    2.1 自然环境特征与名镇空间形态特征的关系第27-31页
        2.1.1 地理区位与城镇职能第27-28页
        2.1.2 地形地貌与环境第28-29页
        2.1.3 气候特征与环境第29-30页
        2.1.4 水文特征与环境第30-31页
    2.2 文化特征与名镇空间形态特征的关系第31-37页
        2.2.1 文化的类型第31-33页
        2.2.2 文化特征与功能分区第33页
        2.2.3 文化特征与公共建筑第33-36页
        2.2.4 文化特征与景观风貌第36页
        2.2.5 文化特征与住居形态第36页
        2.2.6 文化特征与民风民俗第36-37页
    2.3 历史特征与名镇空间形态特征的关系第37-41页
        2.3.1 蜀河名镇历史沿革第37-39页
        2.3.2 历史特征与名镇发展第39-41页
    2.4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现状及问题第41-44页
        2.4.1 空间格局现状问题第41-42页
        2.4.2 历史街区现状问题第42-43页
        2.4.3 建筑现状问题第43-44页
    2.5 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整体空间形态特征第45-61页
    3.1 山水格局下整体空间环境特征第45-53页
        3.1.1 选址第45-51页
        3.1.2 山水格局第51页
        3.1.3 山水剖断面第51-53页
    3.2 外部形态第53-54页
    3.3 总体布局第54-56页
    3.4 名镇内部空间层次特征第56-59页
        3.4.1 点状空间第56-57页
        3.4.2 线状空间第57-58页
        3.4.3 面状空间第58-59页
    3.5 整体空间形态存在问题第59页
    3.6 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街巷及节点空间形态特征第61-85页
    4.1 功能布局与分区第61-62页
    4.2 街巷节点体系第62-65页
        4.2.1 主街第62-64页
        4.2.2 巷道第64-65页
        4.2.3 节点空间第65页
    4.3 街巷空间形态特征第65-79页
        4.3.1 街巷结构第66-67页
        4.3.2 街巷断面形式第67-69页
        4.3.3 街巷尺度第69-72页
        4.3.4 街巷界面第72-79页
    4.4 节点空间形态特征第79-83页
        4.4.1 节点空间特征第79-82页
        4.4.2 节点与名镇空间的关系第82-83页
        4.4.3 节点与街巷空间的关系第83页
    4.5 街巷及节点空间形态存在的问题第83页
    4.6 小结第83-85页
第五章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第85-107页
    5.1 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第85-87页
        5.1.1 院落型建筑第85-86页
        5.1.2 非院落型建筑第86-87页
    5.2 蜀河院落型建筑第87-93页
        5.2.1 院落型建筑特征第87-90页
        5.2.2 院落空间特征第90-93页
    5.3 蜀河非院落型建筑第93-99页
        5.3.1 一字型建筑特征第94-97页
        5.3.2 L型建筑特征第97-99页
    5.4 民居建筑立面形制第99-101页
        5.4.1 墙身第99-100页
        5.4.2 山墙第100页
        5.4.3 屋顶第100-101页
    5.5 民居建筑结构类型第101-102页
        5.5.1 石木结构第101-102页
        5.5.2 砖木结构第102页
        5.5.3 砖石木结构第102页
    5.6 民居建筑细部装饰第102-105页
        5.6.1 门第103页
        5.6.2 窗第103-104页
        5.6.3 砖饰第104页
        5.6.4 柱础第104-105页
        5.6.5 墙体第105页
    5.7 传统民居建筑存在的问题第105页
    5.8 小结第105-107页
第六章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策略的提出第107-116页
    6.1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基本原则第107-108页
        6.1.1 历史环境整体性第107-108页
        6.1.2 历史的原真性第108页
        6.1.3 周边环境的协调第108页
    6.2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策略的提出第108-115页
        6.2.1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整体空间形态的保护第108-110页
        6.2.2 蜀河历史名化镇街巷及节点空间形态的保护第110-112页
        6.2.3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民居的保护第112-115页
    6.3 小结第115-116页
结论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参与项目第121-122页
致谢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裸露混凝土构件在大温差环境下的抗裂研究
下一篇:节点域箱形加强式工字形柱弱轴盖板加强连接的抗震破坏机理及设计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