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临床研究 | 第12-31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一)病例来源 | 第12页 |
(二)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 | 第12页 |
(三)临床分组 | 第12页 |
(四)病例选择标准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22页 |
(一)临床所用药物 | 第13-14页 |
(二)研究步骤 | 第14-16页 |
(三)实验方法 | 第16-21页 |
(四) 观察指标 | 第21-22页 |
(五)统计分析 | 第22页 |
三、一般资料 | 第22-23页 |
(一)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病程及移植胚胎数比较 | 第22页 |
(二)观察组用药前与对照组血清基础内分泌情况比较 | 第22-23页 |
四、研究结果 | 第23-31页 |
(一)观察组用药前后及观察组用药后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23页 |
(二)观察组用药前后及观察组用药后与对照组基础内分泌比较 | 第23页 |
(三)排卵日观察组用药前后及观察组用药后与对照组血清E2、P、Integrinαvβ3 比较 | 第23-24页 |
(四)排卵后6日观察组用药前后及观察组用药后与对照组血清E2、P、Integrinαvβ3 比较 | 第24页 |
(五)排卵后6日观察组用药前后及观察组用药后与对照组子宫内膜Integrinαvβ3 蛋白定性比较 | 第24-25页 |
(六)排卵后6日观察组用药前后及观察组用药后与对照组子宫内膜Integrinαvβ3 蛋白相对灰度值比较 | 第25页 |
(七)排卵后6日观察组用药前后及观察组用药后与对照组子宫内膜Integrinαv mRNA比较 | 第25-26页 |
(八)排卵后6日观察组用药前后及观察组用药后与对照组子宫内膜Integrinβ3 mRNA比较 | 第26页 |
(九)排卵日观察组用药前后及观察组用药后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 第26页 |
(十)排卵日观察组用药前后及观察组用药后与对照组子宫内膜形态分型比较16 | 第26-27页 |
(十一)排卵日观察组用药前后及观察组用药后与对照组子宫内膜下血流分型比较 | 第27页 |
(十二)观察组和对照组移植日血激素E2、P比较 | 第27页 |
(十三)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移植术后两周血激素E2、P、β-HCG比较 | 第27-28页 |
(十四)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移植周期种植率比较 | 第28页 |
(十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比较 | 第28页 |
(十六)排卵日血清与子宫内膜Integrinαvβ3 蛋白定性相关性比较 | 第28-29页 |
(十七)排卵日血清与子宫内膜Integrinαvβ3 蛋白相对灰度值相关性比较 | 第29页 |
(十八)排卵后6日血清与子宫内膜Integrinαvβ3 蛋白定性相关性比较 | 第29-30页 |
(十九)排卵后6日血清与子宫内膜Integrinαvβ3 蛋白相对灰度值相关性比较 | 第30-31页 |
讨论 | 第31-40页 |
一、中药周期疗法分期及相关研究 | 第31-32页 |
二、中医对“血足则子宫易于容物”的认识 | 第32-34页 |
(一)病因病机 | 第32-33页 |
(二)治疗方法 | 第33-34页 |
三、RIF病因机理 | 第34-37页 |
(一)子宫内膜容受性低 | 第34-36页 |
(二)配子或胚胎发育缺陷 | 第36-37页 |
四、养精种玉汤的方解及临床运用 | 第37-38页 |
(一)药物组成及配伍意义 | 第37页 |
(二)临床运用 | 第37-38页 |
五、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一)中药周期疗法对RIF患者中医证候治疗作用显著 | 第38页 |
(二)中药周期疗法对RIF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分型及内膜下血流分型改善显著 | 第38-39页 |
(三)中药周期疗法对RIF患者子宫内膜Integrinαvβ3 表达提高显著 | 第39页 |
(四)中药周期疗法对RIF患者移植周期的种植率以及临床妊娠率增加显著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综述 中西医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相关研究 | 第44-50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9页 |
附录1 | 第50-52页 |
附录2 | 第52-57页 |
附录3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论文著作 | 第60-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