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炙甘草汤治疗阴虚血瘀型白塞氏病的临床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临床研究 | 第9-17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9-10页 |
(一)病例来源 | 第9页 |
(二)诊断标准 | 第9页 |
(三)病例的选择标准 | 第9页 |
(四)病例排除标准 | 第9-10页 |
(五)病例剔除标准 | 第10页 |
(六)病例脱落、中断标准 | 第1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一)分组方法 | 第10页 |
(二)治疗方法 | 第10页 |
(三)观察指标 | 第10-11页 |
(四)随访 | 第11页 |
(五)疗效判断标准 | 第11页 |
(六)统计学方法 | 第11页 |
三.一般资料分析 | 第11-13页 |
(一)性别 | 第11-12页 |
(二)年龄 | 第12页 |
(三)病程 | 第12页 |
(四)主要症状积分分布 | 第12页 |
(五)实验室观察指标比较 | 第12-13页 |
四、研究结果 | 第13-17页 |
(一)疾病总疗效 | 第13页 |
(二)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 第13页 |
(三)症状体征疗效对照 | 第13-14页 |
(四)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流变测定对照 | 第14页 |
(五)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疗效对照 | 第14-15页 |
(六)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情况对照 | 第15页 |
(七)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观察 | 第15-17页 |
讨论 | 第17-25页 |
一、白塞病定义 | 第17页 |
二、发病机制 | 第17-18页 |
(一)遗传因素 | 第17页 |
(二)免疫异常 | 第17-18页 |
(三)感染 | 第18页 |
(四)微量元素 | 第18页 |
(五)环境和地理因素 | 第18页 |
三、临床治疗 | 第18-19页 |
(一)糖皮质激素 | 第18页 |
(二)沙利度胺 | 第18页 |
(三)秋水仙碱 | 第18页 |
(四)免疫抑制剂 | 第18-19页 |
(五)复方甘草酸苷 | 第19页 |
(六)其它药物 | 第19页 |
四、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第19-20页 |
五、白塞病的病因病机探析 | 第20-22页 |
(一)先天肝肾阴虚,虚火内生 | 第20页 |
(二)饮食不节,湿热毒蕴 | 第20页 |
(三)情志失调,五志化火 | 第20-21页 |
(四)外感湿热毒邪,攻于诸窍 | 第21页 |
(五)阴虚血热,湿瘀毒结 | 第21页 |
(六)正气耗伤,托毒无力 | 第21-22页 |
六、方药分析 | 第22-24页 |
七、疗效分析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8页 |
综述 | 第28-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附录 | 第35-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