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第一节 课题背景和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 第12-13页 |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警察的职能及其历史演变 | 第15-23页 |
| 第一节 警察的性质 | 第15-18页 |
| 一、警察的定义 | 第15-16页 |
| 二、警察的阶级性 | 第16页 |
| 三、警察的公共性 | 第16-17页 |
| 四、警察的阶级性与公共性的关系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警察的职能 | 第18页 |
| 第三节 警察职能的历史演变 | 第18-23页 |
| 一、西方国家警察职能的演变过程 | 第18-20页 |
| 二、我国警察职能的历史演变 | 第20-21页 |
| 三、中西警察职能演变的启示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社会转型对我国现阶段警务工作带来的挑战 | 第23-31页 |
| 第一节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及其特征 | 第23-24页 |
| 第二节 转型期警务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 第24-31页 |
| 一、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日趋严重 | 第25-27页 |
| 二、警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严重不适应 | 第27-31页 |
| 第四章 构建服务型警务,应对社会转型期的挑战 | 第31-50页 |
| 第一节 服务型警务概念的提出 | 第31-34页 |
| 一、服务型警务的理论支撑 | 第31-32页 |
| 二、服务型警务的概念 | 第32-33页 |
| 三、服务型警务的特征与要求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构建服务型警务的意义 | 第34-38页 |
| 一、是顺应入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 第35页 |
| 二、是适应全球化的战略选择 | 第35-36页 |
| 三、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 | 第36页 |
| 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 第36页 |
| 五、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 第36-37页 |
| 六、是促进警务改革的内在动力 | 第37-38页 |
| 第三节 转型期服务型警务的实现途径 | 第38-41页 |
| 一、治安工作社会化 | 第38-39页 |
| 二、部分警务市场化 | 第39-40页 |
| 三、组织结构扁平化 | 第40-41页 |
| 四、体制改革合理化 | 第41页 |
| 第四节 服务型警务的工作内容 | 第41-44页 |
| 一、防范打击敌对势力破坏和颠覆 | 第42页 |
| 二、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纠纷,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 第42-43页 |
| 三、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 第43-44页 |
| 四、依法防范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 | 第44页 |
| 五、坚持以民为本,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 第44页 |
| 第五节 服务型警务的制度保障 | 第44-50页 |
| 一、健全学习制度,确保思想观念与时俱进 | 第44-45页 |
| 二、健全决策制度,确保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 | 第45-46页 |
| 三、健全法律审查制度,确保依法行政 | 第46页 |
| 四、健全“警力下沉”制度,确保警察工作根基的夯实 | 第46页 |
| 五、健全权力制约制度,确保民众利益 | 第46-47页 |
| 六、健全警务公开制度,确保社会公平正义 | 第47-48页 |
| 七、健全接访长效机制,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产生 | 第48页 |
| 八、健全绩效考评制度,确保服务优质高效 | 第48-49页 |
| 九、建立警察公关制度,确保与民众的互动 | 第49-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