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7页 |
1.1 接枝聚醚多元醇 | 第9-22页 |
1.1.1 引言 | 第9页 |
1.1.2 接枝聚醚多元醇的发展史 | 第9-10页 |
1.1.3 接枝聚醚多元醇合成方法 | 第10-11页 |
1.1.4 接枝聚醚多元醇合成机理研究 | 第11-15页 |
1.1.5 接枝聚醚多元醇合成体系的组成 | 第15-18页 |
1.1.6 接枝聚醚的聚合工艺 | 第18-21页 |
1.1.7 接枝聚醚多元醇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2 接枝聚醚多元醇在聚氨酯弹性体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1.3 接枝聚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4-27页 |
第二章 低固含量接枝聚醚的合成研究 | 第27-39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7-28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2.3 反应路线 | 第28-29页 |
2.3.1 马来酸酐分散稳定剂的合成 | 第28页 |
2.3.2 接枝聚醚的合成 | 第28-29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2.4.1 马来酸酐酯化法含双键聚醚的合成 | 第29页 |
2.4.2 接枝聚醚的合成 | 第29页 |
2.4.3 红外谱图的测定 | 第29页 |
2.4.4 表观粘度测定 | 第29页 |
2.4.5 POP固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0-36页 |
2.5.1 接枝TEP-551C的红外谱图表征 | 第30-31页 |
2.5.2 含双键聚醚的选择 | 第31-32页 |
2.5.3 反应温度的选择 | 第32页 |
2.5.4 乙烯基单体中苯乙烯单体含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2.5.5 含双键聚醚的加入量对接枝聚醚状态的影响 | 第34页 |
2.5.6 引发剂对接枝聚醚的影响 | 第34-36页 |
2.5.7 链转移剂的影响 | 第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第三章 高固含量(>40%)接枝聚醚的合成研究 | 第39-45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9-40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39-40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3.3.1 高固含接枝聚醚的合成 | 第40页 |
3.3.2 产物的红外谱图 | 第40页 |
3.3.3 表观粘度测试 | 第40页 |
3.3.4 固含量测试 | 第40-4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1-43页 |
3.4.1 红外谱图表征 | 第41页 |
3.4.2 酯类单体选择对产物状态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3 MMA含量对产物状态影响 | 第42-43页 |
3.5 本章结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小分子量聚醚的接枝改性 | 第45-49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实验工艺的选择 | 第45页 |
4.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5-46页 |
4.3.1 主要试剂 | 第45-46页 |
4.3.2 主要仪器 | 第46页 |
4.4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4.4.1 接枝小分子量聚醚的合成 | 第46页 |
4.4.2 表观粘度测试 | 第46页 |
4.4.3 固含量测试 | 第46-47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47-48页 |
4.5.1 不同固含量接枝聚醚对产物状态影响 | 第47页 |
4.5.2 接枝聚醚加入量对产品粘度及稳定性影响 | 第47-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聚醚弹性体性能研究 | 第49-57页 |
5.1 引言 | 第49页 |
5.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9-50页 |
5.2.1 主要试剂 | 第49页 |
5.2.2 主要仪器 | 第49-50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5.3.1 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 | 第50页 |
5.3.2 异氰酸酯基含量的测定 | 第50-51页 |
5.3.3 邵氏A硬度测定 | 第51页 |
5.3.4 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测定 | 第51-52页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54页 |
5.4.1 预聚物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52页 |
5.4.2 不同类型聚醚对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5.4.3 合成方法的影响 | 第53-54页 |
5.4.4 接枝聚醚对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 第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9页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58页 |
6.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