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表 | 第8-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4-38页 |
一 猪流感概述 | 第14-29页 |
1 病毒的理化特性与结构 | 第14-16页 |
1.1 病毒的理化特性 | 第14-15页 |
1.2 病毒的形态结构 | 第15页 |
1.3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第15-16页 |
2 病毒生物学特性 | 第16-19页 |
2.1 血凝特性 | 第16页 |
2.2 抗原性 | 第16页 |
2.3 增殖特性 | 第16-18页 |
2.4 病毒的变异 | 第18-19页 |
3 病毒的编码蛋白 | 第19-24页 |
3.1 血凝素蛋白 | 第19页 |
3.2 神经氨酸酶蛋白 | 第19-20页 |
3.3 聚合酶蛋白 | 第20-21页 |
3.4 核蛋白 | 第21页 |
3.5 基质蛋白 | 第21-22页 |
3.6 非结构蛋白 | 第22-24页 |
4 SIV 的复制 | 第24-26页 |
4.1 病毒粒子的侵入与脱壳 | 第24页 |
4.2 转录 | 第24-25页 |
4.3 SIV 基因组的复制 | 第25页 |
4.4 SIV 基因表达的调控 | 第25页 |
4.5 病毒的装配及释放 | 第25-26页 |
5 猪流感的世界流行及公共卫生意义 | 第26-29页 |
5.1 猪流感的世界流行情况 | 第26-27页 |
5.2 猪流感的公共卫生意义 | 第27-29页 |
二 猪流感诊断技术 | 第29-36页 |
1 流感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 第30页 |
1.1 病毒的分离 | 第30页 |
1.2 病毒的鉴定 | 第30页 |
2 猪流感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 第30-34页 |
2.1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 第31页 |
2.2 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 | 第31-32页 |
2.3 中和试验 | 第32页 |
2.4 琼脂凝胶扩散试验 | 第32页 |
2.5 免疫荧光法 | 第32-33页 |
2.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第33-34页 |
2.7 免疫过氧化酶单层细胞试验 | 第34页 |
3 猪流感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第34-35页 |
3.1 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34-35页 |
3.2 实时荧光定量 PCR | 第35页 |
3.3 NASBA 法 | 第35页 |
4 流感的其他诊断方法 | 第35-36页 |
三 小结 | 第36-38页 |
研究内容 | 第38-75页 |
第一章 H9N2亚型猪流感病毒 M1、NS1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38-53页 |
1 材料 | 第39-40页 |
1.1 质粒和菌株 | 第39-40页 |
1.2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 | 第40页 |
1.3 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配置 | 第40页 |
2 方法 | 第40-46页 |
2.1 猪流感 M1、NS1 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序列分析 | 第40-44页 |
2.2 原核表达、鉴定及表达条件优化 | 第44-45页 |
2.3 重组表达蛋白的纯化 | 第45页 |
2.4 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 第45-46页 |
3 结果 | 第46-51页 |
3.1 M1、NS1 基因的扩增及 M1 基因 T-载体的克隆 | 第46-47页 |
3.2 pET-M、pET-NS1 的克隆及鉴定 | 第47-48页 |
3.3 pET-M 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 第48-49页 |
3.4 M1、NS1 基因表达及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49页 |
3.5 重组表达蛋白 Western-blot 检测 | 第49页 |
3.6 重组表达蛋白 NS1 ELISA检测 | 第49-51页 |
4 讨论 | 第51-53页 |
第二章 H9N2 亚型猪流感病毒NP基因的原核可溶表达 | 第53-64页 |
1 材料 | 第54页 |
2 方法 | 第54-57页 |
2.1 猪流感NP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序列分析 | 第54-56页 |
2.2 原核表达、鉴定及表达条件优化 | 第56-57页 |
2.3 重组NP蛋白的非变性Ni-NTA 纯化 | 第57页 |
2.4 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 第57页 |
3 结果 | 第57-62页 |
3.1 NP基因的扩增、克隆及鉴定 | 第57-58页 |
3.2 pET-NP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58页 |
3.3 NP基因的表达 | 第58-59页 |
3.4 重组蛋白NP的可溶性分析 | 第59-60页 |
3.5 重组蛋白NP的非变性纯化 | 第60-61页 |
3.6 NP表达蛋白的Western-blot检测 | 第61-62页 |
4 讨论 | 第62-64页 |
第三章 重组NP蛋白抗原检测SIV抗体间接ELISA的建立 | 第64-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8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65页 |
1.2 血清及病毒 | 第65页 |
1.3 重组 N 蛋白抗原最适包被浓度和抗体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第65页 |
1.4 抗原包被条件的确定 | 第65-66页 |
1.5 封闭液的确定 | 第66页 |
1.6 封闭时间的确定 | 第66页 |
1.7 血清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66页 |
1.8 酶标二抗(SPA)工作时间的确定 | 第66-67页 |
1.9 间接 ELISA 操作程序和结果判定 | 第67页 |
1.10 特异性试验 | 第67页 |
1.11 重复性试验 | 第67-68页 |
2 结果 | 第68-73页 |
2.1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与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第68页 |
2.2 重组 N 蛋白抗原包被条件的确定 | 第68-69页 |
2.3 封闭液的确定 | 第69页 |
2.4 封闭时间的确定 | 第69页 |
2.5 血清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69页 |
2.6 酶标 SPA 工作时间的确定 | 第69页 |
2.7 间接 ELISA 判定标准的确定 | 第69-71页 |
2.8 特异性试验 | 第71页 |
2.9 重复性试验 | 第71-72页 |
2.10 与 IDEXX 公司试剂盒比较试验 | 第72-73页 |
2.11 临床血清样本的检测 | 第73页 |
3 讨论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录 | 第88-97页 |
附录A 常用缓冲液及溶液配制 | 第88-92页 |
附录B:仪器及试剂 | 第92-94页 |
附录 C:SIV M1、NP、NS1 基因克隆表达技术路线 | 第94-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页 |